“在建设扶贫车间过程中,镇政府为我提供了房屋、设备,帮我协调贷款80余万元,还解决了务工人员就业培训问题,真是太感谢了!”日前,记者在房县青峰镇祥磊服饰扶贫车间采访时,车间负责人尚正斌说。据悉,该车间于5月4日建成投产,面积达到800平方米,目前吸纳48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22人。像这样得到政府大力扶持的扶贫车间在房县还有很多。
今年以来,房县充分发挥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研究出台《房县创办扶贫车间的实施意见》,确定首批扶贫车间建设企业,并在厂房建设、设备投入、金融扶持、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意见》规定:扶贫车间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由乡镇作为易迁配套工程统筹谋划,采取新建和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解决,产权归集体所有;对首批确定的扶贫车间所需设备,由企业负责选型和采购,县委、政府筹措500万至100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补贴,产权归乡镇所有;对于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龙头企业,可享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带头领办扶贫车间的创业人员,可享受创业担保贷款;人社部门牵头,企业负责组织扶贫车间就业人员岗前培训,培训费用由人社部门划拨给企业。
在县委、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各乡镇纷纷出台扶持政策。青峰镇镇长孙林介绍,该镇采取“一事一议”办法,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在基础设施方面,将原镇办企业纸箱厂厂房进行维修和场地硬化,提供给祥磊服饰进行服装加工;将原高速公路指挥部闲置办公用房进行维修,提供给兆丰电子进行电源线加工。在流动资金方面,该镇政府积极协调农商银行申请贴息贷款,提供上门服务,简化办理手续,限时发放到位。
窑淮镇在扶贫车间厂房方面给予企业3年免房租政策;员工前3个月培训期间给予“321”补贴政策,即前3个月每天每人50元的补贴中,当地政府第一个月补贴30元、第二个月补贴20元、第三个月补贴10元;对于成立满3年、安置就业30人以上、人均年工资2万以上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设备补贴。
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不少企业将加工产能向农村转移。兆丰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清华说:“公司把加工程序中最简单的压端子、串胶壳、裁线等工艺下放到扶贫车间,比起请工人来工厂做工,成本节省近10%,如果扶贫车间建得更多,这个比例还能上升。”房县县委副书记王家波表示:“扶贫车间带来的是多方共赢:贫困户就近就业,增收脱贫;企业节省成本,用工难的问题得到缓解;村集体通过租赁房屋等方式增加了收入。”(十堰日报记者毛以国 通讯员郭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