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电线头对准塑料孔,***去、连接正负极、固定……日前,记者在房县军店镇回龙小区扶贫车间看到,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的张祖香,不到30秒就完成了一件电子零件组装。张祖香告诉记者,她是村里的一名留守妇女,平时在家照顾孩子。今年初,兆丰电子扶贫车间在村里开工后,她就来上班了。
“车间里干的都是简单的手工活,工资计件拿,一天能挣60多元。上班时间弹性较大,我可以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张祖香高兴地说,“孩子带了,钱也挣了,扶贫车间真是太好了!”
在房县大木厂镇大木街村运动鞋扶贫车间,贫困户张云与张祖香有着一样的心情。2003年从姚坪乡易地扶贫搬迁到大木厂镇后,她家里的收入就主要依靠丈夫外出打工。后来丈夫遭遇车祸无法行走,家里还有60多岁的公婆和2个正在上学的小孩需要照顾,一家人陷入困境。今年5月,大木街村运动鞋扶贫车间开工,张云成为这里的一名工人,月工资可达2500元,而她的丈夫也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实现就业,张云原本抑郁的心情一下子明朗起来。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如何通过就近就业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房县县委、县政府通过支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进村组开办扶贫车间,探索出了一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有效路径。正如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文海所说: “扶贫车间为不便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就近提供工作岗位,让贫困户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青峰镇新城小区,记者看到,在小区一楼门面共开办了道诚鞋业、雄耀体育、兄弟电子等多个扶贫车间,目前共吸纳120余人就业。这种“上楼居住,下楼就业”的形式帮助贫困户实现了挣钱与顾家两不误。青峰镇党委书记戢运斌介绍,扶贫车间为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平台,使留守儿童不再远离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贫困户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门口务工,每天务工收入在50至100元之间,熟练工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基本可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十堰日报记者 毛以国 通讯员 郭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