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那抹红——从沙河乡产业发展看基层组织如何作为-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大山深处那抹红——从沙河乡产业发展看基层组织如何作为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6日

● 十堰日报记者杜虎 杨超 通讯员周海波

【编者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新时代的农村工作,农民永远都是第一主体,发展永远都是第一要务。只有围绕第一主体、突出第一要务,才能把农村的人盘活、把农村的事做好。房县沙河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 “组织”真正成为联系 “第一主体”和 “第一要务”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催生农村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十堰日报》今天刊发这篇通讯,其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村党组织从中受到启迪,进而推动全市 “三农”工作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汽车在连绵的青山间颠簸着,它翻过一道道山梁、越过一条条河流、穿过一个个村庄,把我们带到了千里房县的东北角——沙河乡。

沙河,这处外来人眼里的一隅穷乡僻壤,目之所及,除了山还是山。偏僻闭塞,让它长期以来发展滞后。

然而近两年,昔日默默无闻的沙河成了房县城乡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这里的干部、这里的群众、这里的脱贫故事让人津津乐道,这里欣欣向荣的扶贫产业和日新月异的乡村面貌,让人不禁投去好奇的眼光——

是什么在当地党员干部中凝聚起如此强大的发展气场?是什么让这里的群众变得充实而富足?

连日来,我们走访沙河乡的各个村庄,在崇山峻岭间探寻答案。

组织密织组织,一盘散沙变成一盘活棋

沙河乡朱家坪村,是房县仅有的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从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到村民熊安全家,大约有40分钟的车程。

这不是一个个例。在沙河,像熊安全这样 “离群索居”的农户比比皆是。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沙河乡版图面积234.6平方公里,共3131户8275人。这里最高海拔1300多米,平均海拔900多米,可谓山大人稀。人居分散,导致每家每户长期单打独斗,犹如一盘散沙,产业发展难成气候。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之初,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565户3767人,大部分行政村都是集体经济 “空壳村”。

这里勤劳的人们做梦都想通过发展产业富起来,却总是由于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等原因,一觉醒来梦还是梦、穷还是穷。如何才能打破这一死循环,破解资源分散、小打小闹、各自为阵的发展难题?

“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必须把单家独户的农民从零散的地块里解放出来,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发展产业,实现多种经营、规模经营。”房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刚表示,在这个关键时刻,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站出来,担当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参与者,让基层党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在广泛调研和赴贵州等地考察学习的基础上,2017年4月,房县县委组织部出台意见,以基层党建“强基固本”为抓手,大胆探索 “村社合一”的基层组织架构,全面推行 “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服务发展模式。 “村社合一”这个新鲜的词汇,由此进入沙河乡基层干部的视野。一场以县委组织部指导、乡镇党委主导、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具体抓落实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迅速在沙河乡铺展开来。

由村级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村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广大村民根据自身意愿,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集中起来建设产业基地,以村为单位、以社为载体、以资源为依托,实行抱团发展,一举破解资源分散、小打小闹、各自为阵的难题。村社合一、抱团发展,不正是沙河人一直以来苦苦探寻的发展之路吗?

短短一年多时间,全乡12个村共兴办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30个,其中村级党组织牵头兴办14个。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拿租金、在合作社务工拿薪金、年底分红拿股金,迅速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以鹰咀石村为例。该村共创办4个合作社,其中君学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庆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由村党支部书记孙君学、村文书曾贵志领办,光兵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回乡能人杨光兵创办,春天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乡长李承华招商引进的项目。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该村流转土地750亩,发展矮株银杏130亩、烟叶250亩、食用菌50000袋、虎杖等中药材120亩,养殖肉牛30多头,4000头规模的生猪养殖基地已投入使用。通过“股金+租金+薪金+红利”的分配模式,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9178元,村集体收入也首次实现6.8万元。

鹰咀石村贫困户张龙富过去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十分拮据。加入君学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后,他积极主动地向县烟草公司技术人员学习种烟技术,领着一班人打理合作社的烟叶基地,月薪3000元,加上土地流转金等收入,他一年的纯收入在6万元以上。

令人欣喜的变化和成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截至目前,沙河乡共有891户2320名农民参加农村专业合作社,分别占全乡总农户的28%、占全乡农村总人口的28%。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服务,该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农民的集聚、产业的集聚和财富的集聚,使昔日的乡村由一盘散沙变成一盘活棋。

人心换取人心,一户独大变成一村共富

6月28日,是朱家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叶本荣乔迁新居的日子。她家新房门前的一副对联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面写着:“精准扶贫摘掉穷帽,沐浴党恩搬进新房。”

“共产党给我们盖了新房,我的两个姑娘一个给我买了电视,一个给我买了新床,我今天特别高兴。”53岁的叶本荣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参观了新房。

在叶本荣看来,党对她的恩情不仅仅是为她家盖了房子。村党支部书记周国成创办朱家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后,吸纳她到合作社的烟叶基地务工,每天能挣80元。“在家门口打工,我不仅能照顾生病的丈夫,而且收入也比以前仅种苞谷多得多。”叶本荣说,“朝着党指引的方向走,我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鹰咀石村村民曾仕清,说起党组织、说起合作社也是直伸大拇指。今年70岁的他,享受着一份特殊的“低保”。原来,由于年龄较大,苦活累活干不了,合作社就安排他干些轻活,虽然不能像年轻精干、懂技术的村民一样每天挣80到100元,但每天保底收入也有50元以上。“我不能因为年龄大就躺着白拿钱,靠自己在合作社里劳动挣钱,我脸上有光。”曾仕清说。

记者在走访沙河乡的各个村落时发现,这里的人们虽然尚未完全摆脱贫困,但却都有一股向上冲的精气神。他们都像叶本荣和曾仕清一样,愿意流转自己的承包地,愿意加入合作社,愿意到产业基地干活。党组织为他们蹚出了一条发展之路,他们便心无旁骛地跟着党走。

“人心换人心,力量大无边。沙河乡通过产业发展,人心得到高度凝聚。这得益于党组织的有力引领、倾情服务和带头示范。”沙河乡党委书记李伟表示,“我们推行‘村社合一’、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的目的,不是要在沙河乡诞生多少个富豪,而是要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一人不少。”

沙河乡的30个合作社中,有的是村干部领办,有的是能人创办,有的则是通过招商引进。但不论创办主体是谁,乡党委和村“两委”都一视同仁,全部提供“三通一平”服务(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场地),协调解决用地等基础保障问题。作为首要条件,合作社必须尽可能吸纳当地村民前来务工。根据村民的不同条件,合作社设置不同的岗位。精明能干的,每天能挣80元以上;年龄偏大、身体残疾等劳动能力差的,合作社也不会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安排其做饭、保洁、干边角活等,每天也能有50元到70元不等的收入。

在“按劳分配、能者多得”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合作社的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位村民。沙河乡基层党组织这一办社宗旨,充分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大家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收入,相互之间再无芥蒂。正如朱家坪村贫困户叶本荣所说:“过去,我们只能眼馋个别大户顿顿吃肉;现在是,同在合作社,同吃一锅饭,共同奔小康。”

堡垒攻克堡垒,一方贫瘠变成一派繁荣

火光村,是沙河乡集镇所在地。在这里,布局着5个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其中1个已经建成,另外4个将于今年9月竣工。届时,分居在全乡深山远山的500余贫困户将搬迁到这里居住。

这500户村民搬到集镇后,靠什么营生?

有贫困户的地方,就有专业合作社。沙河乡党委、政府从浙江庆元引进勤发富香菇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统一制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散管理的模式,或为农户提供菌袋让其回家培育,或让农户在合作社产业基地分棚管理食用菌、或吸纳农户到合作社打工。

目前,勤发富香菇专业合作社刚刚起步,就已带动31户贫困户参与到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共发展食用菌100万袋,其中基地60万袋、辐射农户发展40万袋。“明后两年,合作社食用菌规模将发展到500万到1000万袋,将带动更多易地扶贫搬迁户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增收致富。”勤发富香菇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杨火勤谈起今后的发展规划,不仅信心满满,而且回报当地村民的情感也溢于言表。

杨火勤的信心,来源于沙河乡党委政府的倾力支持。“勤发富香菇专业合作社是全乡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为了把它办好,我们每名乡干部都铆足了劲,单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就筹资投入了近200万元。”站在合作社门前,沙河乡乡长李承华指着远处一直延绵到山脚的食用菌大棚说,“我们不能光把贫困户迁出来就不管了,得为他们找事做、找活干。这片基地,就是未来500余易迁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如何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沙河乡、村两级干部给了我们答案。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攻克深度贫困这一堡垒的利器。但要使用好它、让它产生最大功效,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引领、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终,战斗堡垒一定能攻克贫困堡垒。

如今,星罗棋布于沙河乡各地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基层党组织的培育和引领下,已然融入到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全乡14个村级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共归集耕地2400余亩,新开发耕地1000余亩,由村集体经营的耕地面积达4000余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为各村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去年底,沙河乡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9户1963人,鹰咀石、卢家坪、白沙河三个省定贫困村已提前实现脱贫销号,全乡人均年收入达9283元。

初到沙河乡时,这里刚刚经历一场大雨,田间的作物尚挂着雨露;离开沙河乡时,气温已攀升至摄氏36度,沿途不少村民正忙着铺设乡村公路,这条条乡村路也被村民称之为产业路和致富路。

返程的车辆颠颠簸簸开出很远,散落在山间的民居,渐渐淹没在一片苍翠之中。而村委会楼顶上悬挂的那面国旗,却依然醒目地飘扬在我们的视野里,她是那么自信而又坚强。

沙河,也许不是房县发展最好的乡镇。被无语的青山所困,它在脱贫路上甚至有些步履维艰。然而,这里的党组织勇于担当、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负重前行,更是显得难能可贵。这里的基层党组织、这里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构筑起了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淬炼了一支勇往直前的先锋队伍。正是他们用力量、汗水、智慧和奉献,最终让党旗上的那抹红更加鲜艳夺目。

在鲜红党旗的引领下,同步小康的温暖阳光,正照亮沙河人的现实生活。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