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时光,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
有些年份,却注定留下浓墨重彩,“十一五”便是。
这五年,是房县克难奋进、应对挑战的五年,更是房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机遇促发展,抓作风促落实,做成了一批多年想做而未做成的大事、难事,办好了一批令人振奋的喜事、盛事,圆满实现了“五年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
闪亮“十一五”:圆满收官结硕果
【成绩一】速度加快,实力提升。
【主要路径】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五年成效】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6倍;财政收入2.68亿元,增长3.1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9亿元,增长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增长1.6倍;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增长7.7倍。“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前完成,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
【成绩二】投资扩大,后劲增强。
【主要路径】始终坚持把项目招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抓手。
【五年成效】五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9倍。其中,争取项目525个、资金28.2亿元,超过前10年的总和;招商引进项目382个、到位资金33.2亿元,康师傅集团、润田公司、华新水泥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房县;十房、谷竹高速公路、三里坪电站、泰山庙工业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武神生态旅游路、柳树垭隧道、干法水泥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竣工。
【成绩三】民生改善,收入提高。
【主要路径】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
【五年成效】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县城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城镇经济示范带建设正式启动,村级公路通达率达100%,完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实事40多件,民生得到切实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00元,比 “十五”末净增43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60元,净增1516元。
【成绩四】改革深入,活力凸显。
【主要路径】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发展的“金钥匙”。
【五年成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切实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企业改制稳步推进,盘活资产、化解债务10亿元。财政、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医改工作全面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入,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成绩五】事业繁荣,社会和谐。
【主要路径】始终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城乡建设同步推进。
【五年成效】统筹发展教育、卫生、科技、计生、文体、广电等各项事业,初、高中升学率位居全市前列,城乡医疗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科技贡献率达53%,社会服务功能显著提升。认真开展信访矛盾化解活动,信访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平安县”称号。
【成绩六】党建加强,保障有力。
【发展路径】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五年成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旁听制度在全市推广。深化“一会两票”、“党员积分管理”制度,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五个基本”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坚持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一个个沉甸甸的数据、一份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凝聚了全县上下自强不息、致力赶超的辛勤和汗水,展示了广大干群不畏艰难、勇创一流的品质和精神,彰显了房县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昂首前进的磅礴底气。
黄金“十二五”:昂首阔步启新程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将我们推向了又一个新的五年。
“十二五”时期,是房县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期,房县的战略定位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提速、总量翻番,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生态优化、环境友好”为总目标,大力实施“一圈两带”战略,深入推进“大项目、大招商、大旅游、大交通”,解放思想,顺势而为,把房县打造成湖北山区经济强县、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站在新的起点上,房县的未来更加令人憧憬。
【目标1】以做大县域经济总量为目标,提速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逐步形成以食品饮料、汽配、纺织、生物医药为主,以电力、建材、矿产为辅的工业产业格局,着力建设全省山区工业强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发展烟菌药、羊茶果三主三辅产业,全力打造耳菇之乡、黄酒之乡、优质烤烟核心基地、中药材主产地和核桃大县、山羊大县。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主打诗经文化牌,加快建设核心旅游景点,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
【目标2】以实施“一圈两带”战略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一圈两带”战略,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构建环城经济圈,深入推进“三镇两乡”城镇带和生态景观式新农村示范带建设,把房县建成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核心示范区。
【目标3】以构建十堰南部交通枢纽为重点,打破瓶颈。按照“打通主通道、疏通内循环、畅通大路网”的总体思路,加快交通建设步伐,创优“十房”、“谷竹”高速公路施工环境,争取早日竣工通车。配合省市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十宜”铁路、“房康”铁路尽早批复立项。加快推进县乡道路提档升级,实现通村水泥路全覆盖,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全力打造县域内2小时交通经济圈,尽早打破交通瓶颈,把房县建成十堰南部的交通枢纽。
【目标4】以打造十堰副中心城市为方向,建好房县城区。围绕打造十堰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高标准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加快拓宽城市空间,切实提高城市品位,着力构建“一城四镇”格局,努力把房县城区建设成为休闲养生宜居城、生态文化旅游城、十堰南部中心城,城区人口承载能力超过20万、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
【目标5】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优化生态环境。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机遇,加大核心水源区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生态林和经济林体系建设,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利用,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开局2011:新起点上看“起步”
2011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十二五”大幕已经拉开。开局之年,房县将紧扣“解放思想,统筹城乡,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工作主线,大力实施“一圈两带”战略,继续推进“大项目、大招商、大旅游、大交通”,更加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
开局之年,房县将强力发展县域工业,谋求工业经济新跨越。突出培育食品饮料、生物制药、汽配、纺织四大产业,继续大力实施“亿元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民创业工程”,力争石溢石材等10家企业成为规模企业、润田矿泉水等4家企业成为亿元企业,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84家、亿元企业达10家,其中进入全市“双亿工程”企业达5家。以园区经济为依托,强力推进泰山庙园区东扩工程,进一步完善晓阳、泉水、高碑、葛坪河工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5.8亿元。
开局之年,房县将深入推进“一统三分”,谋求“三农”工作新进展。继续巩固发展烟菌药、羊茶果三主三辅产业,逐步形成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体系。扶持壮大聚达食品、神农本草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叫响神农黄酒、太子贡黄酒、房陵核桃等一批产品品牌。全面启动“三镇两乡”城镇带建设,在305省道沿线选择有条件的村庄先行先试,力争城镇带建设取得明显变化。
开局之年,房县将叫响文化生态品牌,谋求旅游发展新提升。主打诗经文化牌,招商建设中华诗经城,实施宝堂寺、唐中宗故居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温泉开发、“双野”景区达标、观音洞和显圣殿景区晋级、南潭生态民俗村建设,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旅游景点。纵深推进以“十房”高速、武神公路为轴线的生态景观式新农村示范带建设,包装开发木耳、黄酒、香菇、药材等特色旅游商品。
开局之年,房县将努力扩大投资总量,谋求项目工作新突破。紧盯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锁定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转移区,重点围绕汽车大件配件生产、20万吨啤酒加工、木耳香菇深加工、万吨畜禽屠宰加工等大项目进行招商,力争全年招商引进项目30个以上、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争全年向上争取项目70个以上,到位资金6亿元以上。高效服务十房、谷竹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杜阳路等一批交通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城区河道治理、水厂扩建等一批城建项目建设,确保泰山庙工业园区东扩、生物质发电、恒达纺织扩能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竣工。
开局之年,房县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谋求和谐建设新成果。以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逐步构建广覆盖、低门槛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9.2%。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办好群众关心的实事、好事。
新的期待,新的航程。今日的房县,正以更从容的姿态,迈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