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作者:陆龙杰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笔者在基层一线从事精准扶贫“四双”帮扶工作,对当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的问题深有体会,并以房县五台乡红场村为例,结合全县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的具体表现

  红场村是一个距离县城25公理的偏僻小山村,辖3个小组3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16户551人,贫困发生率40.08%。截止2017年底,系统认可已脱贫29户90人,2018年结存贫困户187户461人。从地理位置、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该村在全县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过度依赖。群众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思想上过度依赖扶贫政策。比如非贫困户争当贫困户,贫困户争谁得的好处多,达到脱贫条件的贫困户不愿脱贫,没有评上低保的争低保,评上低保的伸手要救济。黄某今年47岁,身体健康,具备劳动能力,但因交通条件落实,2014年被确定为健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让其摆脱贫困,政府专门为他修建了入户桥梁,对房屋进行了修缮,按照“2111”政策落实了产业扶持资金,该落实的扶贫政策统统落实到位。但自从纳入贫困户、得到扶贫政策的好处后,黄某有种精准扶贫“油水足”的思想,不思进取,不发展生产,“等靠要”思想严重,动不动就到村里、乡里,甚至到县里找干部说苦叫穷,向干部要低保、要救济。这就是典型的过度依赖思想,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2017年10月,省委巡视组在房县开展精准扶贫领域专项巡视期间,红场村发生了20余名群众多次到巡视组驻地进行缠访闹访的重大事件,其中有18户都是健档立卡贫困户,引起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纠其原因,绝大多数上访贫困户上访目的都是想争取更多的政策红利,也就是过度依赖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

    不懂感恩。2000年3月,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国的农民开始从沉重的税费枷锁中解放出来,在中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指引下,农民迈开了轻盈的步伐,种地不交税,反而有了补贴,一时间,项目、资金、物质都投向农村,退耕还林、养老、医保等保障政策逐步全面落实,中国的农民享受到了几千年来从没敢想的政策红利。但是,无论国家政策多么好,总是还有那么一部分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说共产党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认为共产党给他的好处少了,老是发牢骚。有的四肢健全,却好逸恶劳,还不干不净地骂共产党,骂共产党的干部,有事无事缠访闹访。凡此种种,都是不懂感恩的体现。笔者在走访中,问及贫困户张某、陈某享受到哪些精准扶贫政策时,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什么都没享受到,一分钱都没得到。”,还牢骚乡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公平,对各级干部的真心真情帮扶没有一丝感恩之心。在他们思维里,扶贫就是要给足够的钱!其实在入户前,我就了解到张某是易迁户,政府为他建起了100平的新房,一小孩初中在读,年享受扶智助学资金1250元,陈某不愿搬迁,帮扶干部多方协调,为他落实危房改造项目,落实资金20000元,这两户同时还享受产业扶持资金、健康扶贫等政策。

    愚昧无知。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红场村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思想愚昧,没有知识,缺乏技术,更谈不上有发家致富的思路和本领。呆在家里,没有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外出务工,没有技术,只能做苦力。贫困户高某,仅有小学文化,40多岁他也是该村众多高龄光棍中的一员,父亲去世后,和60多岁的母亲一起生活,长年在山东金矿务工做苦力,如今已患上严重的尘肺病,使得这一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贫困户陈某儿子也是没有文化,缺乏一技之长,2017年在山东某金矿务工时,发生塌方事故,年仅21岁就陨命他乡,让很多村民和帮扶干部为这个家庭扼腕叹息。据调查,红场村类似此类没文化、缺技术、愚昧无知的贫困户,近年来外出务工伤亡伤残事件频发,近5年数据显示,红场村确诊尘肺病患者13人,发生死亡事件11人,致残9人,仅2017年就死亡3人。同时,一部分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贫困群众不信科技信鬼神,不学文化学迷信,笔在红场村三组走访时发现路边建有供奉鬼神的场达4处,有一处还是农户筹款新建,奢华程度无异于一般农户住房。还有一些贫困户一遇到家庭成员患病、牲畜生病或者其他不如意的事情,不是去就医,去想办法去解决,而是烧香拜佛,封宫许愿,愚昧无知之极。

    野蛮落后。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在人际交往、表达诉求等方面,言行举止非常野蛮,不讲道理,不明事理,甚至触犯了法律,自己还不知道。2017年实施精准扶贫动态调整工作中,村里按程序组织党员、群众代表进行评议,贫困户冯某为了达到要一套住房的目标,在村委会办公室大吵大闹,动手拍打村干部办公桌,薅村干部领口子,干部解释了、说明了,却一根筋,怎么也听不进去,非要达到自己不合理诉求,明知天上星星不可摘,非要干部给摘星星!还有的邻里之间动不动就争吵,就谩骂,甚至动手动脚,没有一点现代文明人应有的素质。还有一个贫困户王某,年纪轻轻,因住房条件差被纳入精准扶贫户,但王某在村里举止野蛮,胡作非为,手头上没钱用了,就用木头在家门口设一道关卡,向过往车辆索要财物,如若不给,便行凶打人,2017年腊月,他因此被公安派出所实施治安处罚,闻讯后潜逃至外地至今未归。

  二、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的原因分析

    从红场村的调查情况,结合周边乡镇、村的实际,笔者认为,以下三对矛盾是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的主要原因。

    矛盾之一:脱贫期限的硬性要求与扶智扶志的长期性矛盾。国家对脱贫攻坚时间安排有硬性要求,那就是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小康,也就是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因此,省、市、县、乡、村层层制订规划,哪一户哪一年脱贫,哪一村、哪一乡(镇)、哪一个县哪一年整体出列都有明确要求,还层层签订责任状,这使得各级政府、帮扶干部肩负的脱贫攻坚压力非常大,一心扑在“六个一批”项目的实施上,忽视了扶智扶志工作的开展。同时,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收入达到脱贫出列的相关标准,在三五年内都可以实现,而扶智扶志却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近的过程。要想让贫困户有知识有文化,掌握一技之长,非一日之功,有一些甚至要付出一代人的努力方能实现。同样,信心、勇气、志气以及民风的教化也不是能通过几个群众会、入几次户、谈几次心能够实现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适当的载体,一个优良的环境。这就必然导致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

    矛盾之二:帮扶干部脱贫心切与贫困群众不愿脱贫的矛盾。可以肯定的说,到基层一线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是肯于吃苦、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同志,他们始终以脱贫攻坚为己任,都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和贫困户自身的努力早日摆脱贫困,步入小康。但恰恰是帮扶干部的脱贫心切和贫困户不愿脱贫形成一对矛盾,贫困户总认为一旦脱贫了,政策红利就没有了,得到的好处就少了,因此不愿脱贫,尽管帮扶干部苦口婆心地劝说脱贫不脱政策,但贫困户还是将信将疑,这就必然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的结果就是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

    矛盾之三:扶贫政策复杂多变与贫困群众文化低下的矛盾。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相关政策不仅丰富,而且多变,特别是2017年,对许多政策都进行了调整,这虽然是基层精准扶贫工作实际需要。但也与许多贫困户文化素质低下、接受迟缓形成矛盾,不仅帮扶干部在实际操作中措手不及,而且贫困群众还对国家政策产生怀疑,扶贫干部只顾不停地解释政策、化解矛盾、安抚群众,一方面消耗了帮扶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对“六个一批”的实施产生了冲击,实际工作中必然顾不上与扶智扶志结合。

  三、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对策措施

  笔者认为,精准扶贫可以在如下三个重要环节实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以激发贫困户脱贫的愿望和心气,形成贫困户主观上的脱贫内生动力和活力。一是引导贫困户克服“贫困鸿沟”恐惧,形成脱贫的勇敢之心。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富裕之间,对于贫困户而言,存在巨大心理鸿沟,他们因过去的贫困积累了一定的畏惧情绪,对跨越这条鸿沟有恐惧感。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首先就是要从心理上救治贫困户,消弭他们心理上存在的“贫困鸿沟”,并使他们有勇气跨越鸿沟,谋求脱贫。二是引导贫困户从思想上摆脱贫困的消极心态,形成脱贫的活跃心态。贫困户处在贫困状态久了,他们挣脱贫困枷锁的多次努力失败之后,有可能陷于贫困的消极心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就是要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脱贫迈向小康的可能性,帮助贫困户突破原先的意识边界,让他们的脱贫心态再次活跃。三是引导贫困户跨越“被施舍者”心理定位,重新形成自主脱贫、自主发展的意识标签。在我国扶贫工作中,“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曾是一部分区域的干部和贫困户所追捧的“称号”,甚至有些干部和群众接受多年的扶贫钱物心安理得,并且形成了“被施舍者”心理定位,区域性和群体性“等靠要”思想在这些区域和群体上长期滞留。精准扶贫要打破这种心理定位,消除这些“称号”,摘掉各种“贫困帽”。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就是要让贫困户重新进行心理定位,让他们走出“被施舍者”的角色阴影,在主观意识上确立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积极愿望。

   精准扶贫也可在以下三个重要环节实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能力上弥补贫困户脱贫的短板,让他们在脱贫上变得能干会干甚至巧干,使他们的后代脱离贫困的“起点困扰”。一是要扶持贫困户的决策之智,打破贫困对贫困户“决策能力”的限制。陷于贫困久了,贫困户往往会自为性不足,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准确应对信息繁多、流程复杂的取舍决策,从而会发生各种行为和决策偏差,以至于他们单凭自身能力无法从深度贫困状态中依靠有效的决策摆脱贫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就是要让他们克服各种决策障碍,通过“苦干+巧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现彻底脱贫。二是扶持贫困户的发展之智,打破贫困对贫困户的“本领局限”。本领是个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积累的突出优势。陷入贫困的人,大多没有足够资源去学习知识技术、形成并运用本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就是要打破贫困和没有本领之间的恶性循环,扶贫政策实施者通过采取教育、培训、提供实习机会、干中学等扶智措施,促进贫困户积累一技之长,打破既有贫困对其“本领习得”的禁锢,使得他们以硬本事脱贫奔小康。三是扶持贫困户的传承之智,打破贫困对贫困户的“遗传锁定”。如果没有人为干预或者偶发突变,贫困一般会存在代际传递惯性。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就是要加大对贫困户下一代的智力扶持,采取改善后代教育条件、提升后代职业技术能力、增加后代就业与成长机会等措施,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四、志智双扶必须精准细致、久久为功

  改造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最大的难点,必须像描工笔画般精准细致、久久为功才能收到实效。

  一是入户走访要抓真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在“志智双扶”中,广大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要驻村入户,与贫困群众贴得近些更近些,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一对一融进去,真正走进他们内心,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既要把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扶贫物资送到家中,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两无忧、三保障”,心贴心地服务,为贫困户排忧解难,更要把志气、信心送到农户心坎上,帮助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铆足精气神、撸起袖子干、立志拔穷根。

  二是教育扶贫要抓紧。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确保每个贫困孩子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上”“上得起”,决不让一名贫困孩子失学,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重点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全面免费敞开,让他们“只要一技在手,全家脱贫有望”。

  三是技能培训抓实。技能培训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培训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一定要因人而异、按需配菜,在开展培训前首先要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要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贫苦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真正发挥培训立竿见影的功效。比如项家河村“组组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的扶贫模式,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值得区推广。

  四是典型培植要抓深。要大力塑造和宣传一批致富带头人、产业扶贫典型、自立自强典型等先进人物,引导和激励贫困群众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营造齐心协力精准脱贫的良好舆论氛围。比如红场村将在今年8月份举办“十大红场好人”评选表彰活动,评选一批孝老爱亲、遵纪守法、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等方面的“红场好人”,届时召开全村群众大会,向“红场好人”授牌颁奖,请他们现身说法,以激励和引导更多的群众树立信心,摆脱贫困,弘扬新风,调动贫困群众人心思进、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