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发展新蓝图
在12月3日至4日召开的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动员上,县委书记张歌莺指出,在竹房城镇带建设中,我县将力争一年明显变化、两年初见成效、五年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带、独具特色的城镇带和潜力巨大的生态经济带。
日前出台的《竹房城镇带房县片区建设总体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全社会将投资120亿元,实施178个项目,在竹房城镇带房县片区内建成城镇面积3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81元,人均住房面积达22平方米,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65%……
竹房城镇带,这个承载着无限期冀的城乡一体化实验区描绘出了一幅房陵发展的新蓝图。
战略谋划机遇现
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市“一统三分”和房县“一圈两带”战略的要求。
今年6月,原省委书记罗清泉到房县、竹山、竹溪调研,在看到山区城镇新新貌之后,他高度肯定了南三县城镇化建设的成就,提出要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城镇带。10月中旬,省委常委张昌尔一行来到房县就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工作进行调研,张昌尔在调研中强调,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我省继“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之后,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此举标志着竹房城镇带被确立为省级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并正式启动。12月3日至4日,市委、市政府在竹山召开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动员,会上,市委书记陈天会、市长周霁强调,要努力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竹房城镇带是指以305省道为主轴,东起房县城关,西至竹溪蒋家堰镇关垭,约173公里呈带状分布的包括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城和15个乡镇的城镇群。具体到房县,是指以305省道为主线,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5至10公里、呈带状分布的城镇群。区域内有城关镇、红塔乡、军店镇、化龙堰镇、窑淮乡5个乡镇,辖94个行政村(社区)、665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865.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7%;人口26.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8%,其中,城镇居民7.2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42.4%;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86.6%,是全县经济发展集中区、人口居住密集区、政治文化中心区。
2009年以来,我县就以县城为龙头,在305省道沿线各乡镇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实践,这一区域已经构建了合理的特色产业布局,并初步形成了城镇建设体系,竹房城镇带的建设将给该区域再次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幅蓝图新绘就
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总体发展目标:用3至5年时间,将竹房城镇带初步建成以3个县城为中心、15个乡镇为重点、15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相对齐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农村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带和群众生活富裕带;区域内总人口达到9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翻一番。
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已经被描绘出来,然而,要如何让这幅蓝图在房陵儿女手中变成现实呢?县委书记张歌莺明确指出,要以建设“四大走廊”为重点,努力把房县片区建设成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板块。
“四大走廊”即围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区域特点,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鲜明、工业主体凸现,群众生活幸福”的特色经济走廊;按照“带状城镇、向心发展”的思路,着力实施城镇空间拓展、城镇功能提升、安全饮水、道路畅通等“四大工程”,全力打造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城镇走廊;按照“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要求,美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房县,打造“山青、水秀、村美”的绿色生态走廊;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区三线”战略机遇,整合城镇带旅游资源,打响“诗经文化、宫廷文化、帝苑温泉、绿色生态”四张牌,全力打造“游山水、赏美景、品黄酒、沐温泉”为一体的观光休闲走廊。
围绕建设“四大走廊”的总体定位,我县还依据“三镇两乡”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确立了“一区两带三集镇”的城镇带建设格局。
“一区两带三集镇”即:以城关镇、红塔乡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区;以305省道为主线,涵盖军店、化龙堰、窑淮三个乡镇51个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以军店沿河两岸等为主体的沿河生态景观休闲带;以及军店乡村旅游名镇、化龙堰特色工业强镇、窑淮农业特产工贸镇等三个中心集镇。
万众一心谱新篇
“四大走廊”,“一区两带三集镇”,让蓝图变成现实的思路已廓清,迈向新征程的号角已吹响,全县上下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借机发力,彰显特色,积极投身竹房城镇带建设之中。
县长沈明云在调研竹房城镇带建设时,多次提出要坚持规划先行,要建好示范村、示范区。规划先行,以示范效应进行辐射发展,正是我县城镇带建设“先行先试”的重点。近几个月来,我县请市规划设计院按照“产业向区域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城镇集中”的原则,编制了《竹房城镇经济带房县片区发展总体规划》,配套编制了村镇建设、特色产业、农田水利、交通物流、生态保护、社会事业、文明创建、基层组织建设等16个专题规划。同时启动了一批试点村庄建设,在红塔、军店、化龙堰、窑淮4个乡镇各选择1个中心村作为民居改造和环境整治试点,启动了军店、化龙堰两个中心集镇建设工程。
为了切实推进城镇带建设,我县还建立了一套推进机制。研究制定了资金扶持、资金管理、项目实施、部门帮扶等制度机制,从2011年起,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5亿元、财政预算1000万元,专项用于城镇带建设,做到“项目集中、资金集中、精力集中、政策集中”。
目前,城镇带区域内5乡镇以泰山庙工业园区、红塔工业园区、化龙堰工业园区为平台,形成了以城关镇为重点的纺织、医化产业群,以化龙堰镇为重点的建材产业群,以红塔乡为重点的食品饮料、汽配产业群。以打造融特色民居、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便捷交通于一体的“十村百里万户”新农村示范走廊为抓手,军店镇、化龙堰镇中心集镇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同时,新建军店中药材示范园、核桃示范基地、窑淮绿茶示范基地、红塔山羊养殖示范基地等,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农业格局。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深度开发温泉度假村、庐陵王故居等旅游景点,全力做活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东有仙洪,西有竹房。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叫响全国,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已抛锚起航。这艘希望之船,在省市两级政府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护航之下,在房陵儿女万众一心、扎实苦干的划桨之下,必将驶入蓝图中所描绘的崭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