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勇
8月14日7时20分,笔者一行从城关镇晓阳村委会出发,一路爬坡越岭,再次深入该村最偏远的10组(赵家沟)以实际行动与乡亲们“打成一片”。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来到村民郑长远家,刚巧碰到他正在剥玉米壳子,满腿泥土县驻村工作队、镇和村干部不顾旅途中的劳累,一边帮忙剥玉米,一边兴致勃勃地和老人聊起了“正儿把劲”的事。
首先,镇驻村干部、组织委员胡翠打开话匣子:“你家的收入主要来源是什么、有多少?”还享受国家哪些惠农政策?”
村民郑长远:“不多,也就2000多块。种的庄稼收成不好,山上野猪多遭蹋的也不少,主要种些包谷(玉米)蔬菜等其他农作物,勉强够吃,拖了个猪儿,养了几箱土蜂子,养老金月月有了。”
这时,在附近镇卫生院健康扶贫免费体检完的好几位老人也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
县东城小学驻村“第一书记”秦念生见此良机,声音洪宏般宣讲起来:“今天来是把新的易地搬迁政策再给你讲讲,看你还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
“当然好。住在山上,种点包谷,都给野猪吃哒!”“买个东西都不方便,说个话也找不到人。”“不下山,老了咋办,还是给政府添麻烦……。”祁大奎老人连连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贫困帽子把人戴怏了。这次‘家庭会议’,甩掉穷帽子就有希望了!”老郑深有感触地说。
一旁的留守老人丁文玉接过话茬,今秋明春,我们要在桃园上做文章,套种花生,争取获得更多收益。这几年食用油价格行情好,套种花生肯定效益高、过几天再添头猪……在“家庭会”上,大家其乐融融,个个出谋划策,想出一个个致富点子。

在交谈中得知,她叫许光梅,现年已经60多岁。年轻时生孩子难产,孩子也没保住,导致下肢残疾,至今都没生育过儿女。
如今,孤苦伶仃的许光梅老俩口守着二间破旧的土房子,平时和丈夫代忠龙靠种点庄稼、采点野菜度日子,她告诉我们说住大山上已有60多年了,记得曾两次走出过大山,一次去县城照身份证、还一次是办养老保险证,老实巴交的她还向我们透露家的米面都快吃完了,前两天一个劲地下雨,丈夫年纪大了不敢到山下去,怕摔坏身子,我咋过吗?这不等到天晴好,我叫代忠龙去买点……,听到这,驻村工作队一行急忙进屋内仔细察看了米面袋子,粮食确实只能吃几天了,食用油还能管一段时间,镇分管民政的副镇长刑涛和驻村工作队马上肩扛手提送来几袋粮食和食用油。
临走时,驻村“第一书记”秦念生再三叮嘱她,山下房子盖起了,你们做好思想准备,和老伴合计合计,尽快搬出来。“镇村干部不嫌弃我们,为我们家的事操碎了心,还在山下盖了新房,使我生活有了保障,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老俩口安度晚年有了信心和希望。”代忠龙感动地告诉笔者。
离开老代家,时间已经是下午12时26分,一行人又匆匆地赶往下一家。”

1时12分,我们一行来到路边的一户农家方便休息,主人对我们非常友好和热情,招呼我们进院进屋又忙着倒茶递烟。看到这家很干净,房屋前后的菜园里长着各种新鲜蔬菜瓜果。
村书记丁文宝说:“忙都忙忘了,响午饭还要吃,大家也有走了好几十里山路了,已经走访了9户15人,累了,就到这里做饭歇歇脚。”
男女主人一听说我们要在这吃午饭,非常高兴,立刻忙活起来,自带食材与贫困户一家共同料理了一桌“暖心饭”。大家各自忙开帮老人准备午饭,有的择菜、有的洗菜、有的切菜、有的帮忙烧火、还有的炒菜……,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无拘无束。饭前,驻村“第一书记”秦念生一边帮助老人一起择菜、洗菜,一边询问今年的产业发展情况,同时老人家宣讲扶贫政策,共同谋划产业发展,听说她家有桃园和杜20余亩,并鼓励张富生夫妇用好科技致富,早日脱贫。
不大一会儿就张罗了一桌丰盛的农家午餐。我们坐在宽敞的餐厅里。饭桌上摆着:山黄瓜、竹笋炒瘦肉、土豆片、还有青菜和鸡汤。“农村用柴火做饭,不知味道咋样,怕你们吃不习惯。”主人张富生一边说着,一边使劲地往“客人”奉菜。
饭后,张富生老伴拉着胡翠的手激动的说:“我活了60多年了,以前领导到我们这里慰问是有的,但到家里吃饭还是第一次,还帮忙做饭,真是‘老母鸡戴钢铃,经当不起’。如今,你们为我们劳累操心,又不嫌弃我们老土,还一起同坐一条板凳吃起饭来,是你们看得起咱们老百姓,我打心眼里悦意,以后要来常来逢啥吃啥,别客气呀!”
“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同喝一壶水、同议一村事,亲如家人,其乐融融,很容易就把民情、民意了摸得一清二楚。”城关镇驻晓阳村工作队长、镇国土分局局长唐盛富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