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明 龚成龙
扶贫先扶志,立志先怡情。自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房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精准扶贫,文化先行”为使命,以激发内生动力为目标,以业务工作为抓手,结合房县实际,找准工作切入点,通过文化熏陶、思想引导、典型示范等方法,促进贫困户长心气、长志气,为全县精准扶贫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强大的助推力量。
文化熏陶,营造氛围
致力繁荣群众文化生活,通过文化熏陶为精准扶贫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娱、教、行相结合,广泛开展百姓大舞台活动。
娱”,以“自编节目”增添百姓大舞台的趣味。县文广新局选派专业老师赴各社区、乡镇,帮助各文艺协会编排节目,选送优秀节目,特别是有关精准扶贫类容的节目,与专业团队一同参与百姓大舞台演出。
教,以“百姓宣讲”拉开百姓大舞台的序幕。在“房县好人”中挑选宣讲员,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让“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广泛弘扬“孝老爱亲”、“扶危济困”、“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
行,以“关爱留守儿童”彰显百姓大舞台的魅力。由县新华书店选一批优秀书刊,为贫困户中的留守儿童送书;由县妇联牵头,组织“爱心妈妈”、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关注贫困户中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对他们进行情感慰藉和心理疏导。截至目前,已先后在青峰、万峪、土城、沙河等乡镇开展百姓大舞台活动10余次,参与群众累计3万余人次。
打造文艺精品,培养文化能人,深入开展文艺走基层活动。
城乡互动,举办全县广场舞大赛。以全省“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广场舞大赛为契机,先后举办了“老凤祥杯”、“农商银行”杯广场舞大赛,社区与乡村文艺协会同台竞技,大量反映精准扶贫工作的舞蹈集中汇演,开阔视野、提升水平的同时,也展示了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新貌。
著书立说,让文化元素成为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以房县精准扶贫中的烟、菌、药、羊、茶、核桃、大鲵、蔬菜八大产业为对象,组织县内作家、摄影家实地采访,编撰房县地标产品系列丛书,提升八大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附加值。截至目前,系列丛书之一——27万字的《房县娃娃鱼》已经出版。今年下半年,《房县黄酒》、《房县耳菇》将相继出版。
文化能人培养工作扎实推进。2016年,房县累计培训社区(村)文化骨干300余人次,实现了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民间文艺社团,每个自然村至少有一名文化活动带头人。
文艺志愿服务工作有声有色。在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工作中,县文艺志愿服务队积极奔赴各乡镇,为搬迁户送对联,送房县十字价值观匾额和绘画作品,为构建农村新风、融洽干群关系作出贡献。
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推进文化广场建设。截至目前,县内整合文化扶贫资金1390万,启动了139个村的综合文化广场项目建设。“湖北省综合文化示范村”项目,即将实现全县20个乡镇全覆盖。农家书屋建设走向深入,全县301个村(居)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每年全县农家书屋更新各类书籍达10万余册。
思想引导,移风易俗
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和普及人情新风,抵制歪风邪气,通过思想引导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全县大力宣传“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十字价值观,为建立新风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实践中,积极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和传统美德的道德约束力,为建立新风尚探索合理的实践路径。
各村遵循公序良俗,结合地域风俗,由村“两委”、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牵头,共同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以及《告知书》、《承诺书》,让《村规民约》成为群众公认的行动指南,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坐标。目前,全县301个村(居)均出台了以制止“人情歪风”为主题的管理办法和村规民约,达成了“以婚丧简办、移风易俗为荣,以大操大办、请客敛财为耻”的广泛共识。
根据“村规民约”,各村以村“两委”、“五老”人员和乡贤为主体,成立“清风理事会”,拟定监督职责和方法,对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进行劝阻和疏导。遵守《村规民约》的家庭,同等情况下可以优先享受低保、奖补、评先等优惠政策;而违反《村规民约》的家庭,则取消其“十星级文明家庭”等评先树优的资格,并在人清新风“红黑榜”上张榜公示。才外,禁止精准扶贫贫困户在易地搬迁过程中举办宴请。
为加大人清新风的普及力度,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县、乡分别出台《房县人情新风管理办法》《人情新风“铁八条”》,将人情新风纳入年度党建、精神扶贫、文明创建和干部绩效考核,实行月报告、年述职制度。市县两级共同创作了微电影《乔迁风波》,在全县引发了关于人情新风的大讨,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新闻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和文化墙、高杆灯、《居民手册》等一系列宣传载体,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情新风宣传模式。县、乡、村“三级联动”,政府、社会、群众“三方互动”,属地管理、行业监管、群众自治“三结合”的管理模式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典型示范,引领助推
合力形成宣传攻势,通过典型示范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强大的助推力量。
典型宣传立得住、叫得响。以“荆楚楷模”、“房县好人”、“房县道德模范”、“房县新闻人物”等一系列评选活动为契机,方必春、张启龙等精准扶贫一线的先进典型及其先进事迹为更多人熟知,成为精准扶贫干部竞相学习的旗帜和榜样;以志愿服务工作为载体,通过合理引导,大爱义工、爱心驿站等活跃在县内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扶危济困、联络社会力量等方式在精致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自身公共服务水平和知名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记者走基层”内容丰富、成效显著。记者一线“沉得下”。县广播电视台、县新闻中心选派记者驻随精准扶贫指挥部,跟踪报道各项工作,随时捕捉精准扶贫一线新闻。节目内容“钻得进”。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县电视台在《房县新闻》栏目中开设《精准扶贫 暖冬行动》、《精准扶贫 同奔小康》、《精准扶贫 我们在行动》、《记者走基层 助力大扶贫》等专栏,县新闻中心开设了《精准扶贫 文化先行》等专栏,记者们用镜头和笔触找原因、破难题,有深度、有见解,促进了县内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交流。对外宣传“走得出”。通过精心策划,央视《焦点访谈》推出了《聚焦房县:如何从人情往来让人情回归本色》专题,《新华每日电讯》、《湖北日报》、《十堰日报》及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产业书记方必春的扶贫路线图》、《春暖项家河》等深度报道。众多媒体聚焦房县,为房县的精准扶贫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精神扶贫,重点是要改变贫困户中等、靠、要的不良思想,“纠正少数贫困户把自己能否脱贫完全归咎于干部,认为自己不脱贫干部无法交差的错误认识”,通过文化熏陶、思想引导和典型示范,振奋士气,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让贫困户有致富愿望,有致富行动,有致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