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贫困户的脱贫故事-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三个贫困户的脱贫故事


作者: 来源:十堰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6日

兴盛村冯家湾异地扶贫安置小区

今日房县网讯 特约记者李先江 杜达巍 通讯员赵先华 报道:房县红塔镇南坛片区包括潮汪村、南坛村和兴盛村,是该镇最偏远的地区,境内山高谷深、资源短缺、交通不便,贫困发生率很高。自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镇、村和各级扶贫工作队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保障兜底,激发了贫困户的脱贫斗志。近日,记者走访该片区,了解到三个贫困户的脱贫故事。

陈启刚夫妇在蔬菜大棚里劳作

种菜促脱贫

“这里的蔬菜新鲜,施农家肥,食用安全放心,我经常来这里采购蔬菜。”5月17日一大早,卖菜商贩戢运斌就来到位于房县城关镇白露村的蔬菜种植基地收购蔬菜。刚刚采摘的新鲜黄瓜、青椒、茄子等装满一车,即将拉往菜市场。

蔬菜种植基地的主人叫陈启刚,今年38岁,是房县红塔镇潮汪村人。处于大山深处的潮汪村十分贫穷,村民世世代代种地,忙忙碌碌一年也只能勉强糊口。为了生活,村民们大都外出打工。

陈启刚全家6口人,有年迈的父母和两个读小学的孩子,为了生活,他也曾和其他村民一样外地打工,做过建筑工地小工,做过装修工,一年到头在外打拼,但日子过得仍然很艰辛。

去年,县里出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村里建起了集中安置小区,陈启刚和其他十几户村民从不通公路的半山腰搬进了交通便利的易地搬迁小区。

“国家给了这么好的政策,给我们盖了这么漂亮的房子,我们自己也得努力找条生活门路。”去年下半年,在镇村政府的帮扶下,陈启刚决定在家种植蔬菜。

2016年秋天,陈启刚凑了8万元启动资金,在城关镇白露村6组流转了15亩土地,搞起了蔬菜种植。刚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缺资金,他就跑到山里采购竹子作为搭建大棚的材料,然后夫妇俩自己动手建设大棚;缺技术,一有时间他就看书、上网查询。功夫不负有心人,初次尝试就获得了丰收,去年半年实现收入3万多元。

去年的成功让陈启刚更加有了信心。今年,他扩大了蔬菜大棚种植规模,建设大棚18个,全年可实现收入10万余元,年底即可脱贫摘帽。

文金红在察看生猪长势

养猪奔小康

今年43岁的文金红是房县红塔镇南坛村5组村民,全家6口人,父母年迈,母亲患有心衰病,经常住院治疗。他自己身患胸膜炎多年,需常年吃药,家里还有上学的孩子,家庭生活贫困,2015年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南坛村位于房县南山深处,是红塔镇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境内山高谷深,地少田薄,当地村民世代靠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为生,起早贪黑忙碌一年,却仅能维持基本吃喝,十分艰难。为了改变贫困的局面,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年轻时的文金红怀揣着致富梦赴外地闯荡。但由于文化水平低,又没有技术,空有一腔致富热情,只能干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在外闯荡多年既没挣到钱,又没有照顾到家庭,文金红心里十分愧疚。

2015年,文金红家被村里评为贫困户,县、乡扶贫工作队进驻村里,开展结对帮扶。已是不惑之年的文金红决定回到家乡发展。经过与县房管局、镇财政所扶贫工作队商议,文金红决定发展生猪养殖,注册成立了“金红养猪场”。

路子的问题解决了,钱的问题怎么办?为了让贫困户真正实现自我“造血”,房县采取对有发展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1到3年期限、无抵押、无担保、全贴息”的贷款扶持。在金融贷款政策的支持下,文金红贷款20万元,建起了养猪场。

“去年我养殖生猪300头,按一头猪赚400元计算,全年收入12万元,一年时间实现脱贫摘帽。现在既能照顾到父母和孩子,又能赚到钱。”文金红高兴地说。

更让文金红开心的是,县里实施“金融+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按照“量化到户、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与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扶贫贷款向合作社集中,实现合作社与贫困户“双赢”。“目前有10户贫困户加入养猪合作社,他们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年底还可获得分红,还有很多贫困户想合伙儿。”

“下一步,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争取生猪存栏达到1000头,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带动他们脱贫致富。”文金红指着不远处正在建设的新猪栏信心满满地说。

餐饮生意浓

“这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依山就势建设的现代化平房、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宽敞平整的水泥路,变化太大了!”5月23日,在房县红塔镇兴胜村,前来郊游的赵先生这样描述兴胜村。

村党支部书记严义成介绍,两年前,村民住的还是破旧的土墙瓦顶房,房子前面就是厕所和猪圈,到处臭气熏天,是精准扶贫易地搬迁让他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兴盛村是红塔镇最偏远的村,全村211户零零散散分布在方圆18平方公里的山窝窝里,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77户482人。村党支部书记严义成说:“兴盛村境内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老百姓吃水、买化肥等物资都靠肩挑背扛,村民空有致富的想法却没有致富的条件,大家都盼着能搬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居住。”直到近几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力度的逐步加大,以及扶贫驻村工作队的进入,兴盛村才重新燃起脱贫的希望。

搬迁到冯家湾小区的冯家明、杨国珍一家以前居住在半山腰。“以前住在沙树沟,山上不通公路,只有一条山路通往山外,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十分不便。”全家的生活来源就靠种植几亩薄地,年轻时,冯家明曾远赴内蒙古、新疆等地的金矿打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打工渐渐有些力不从心。冯家明渴望回老家发展,却苦于找不到挣钱的门路。

2015年冬,冯家明同15户村民一起搬迁到冯家湾小区,小区位于通村公路旁,交通便利,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等设施齐全,他家的新房108平方米,政府人均补贴3万元,自己只需出几万元。

冯家明很快发现致富的机会来了。“我们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离县城仅几十公里,经常有城里人来这里郊游,但全村没有一家农家乐,开一家农家乐应该有市场。”说干就干,2016年4月,冯家明的农家乐正式开张营业。设有3个包厢,主打农家风味儿。“自开业以来,生意一直挺好,顾客以游客为主,比外出打工收入多,还可以照顾家里,也不用担心他的安全。”冯家明的妻子杨国珍说。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村工作队队长戢运琼介绍说,全村锁定易地搬迁户128户343人,目前已建成小区5个,安置101户266人。在实施易地搬迁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产业,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