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火烧出新出路-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一把火烧出新出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2日

●  记者  高书文

被烧毁的原房县森达塑料厂内部正在进行改建装修


改建后的仓库等待机器安装


 “那把火将我们6年的心血化为灰烬。”2014年2月14日,中国元宵节恰逢西方情人节的当晚,位于白鹤镇石堰村3组的房县森达塑料厂发生火灾,厂内所有产品和设备化为乌有,直接损失500万元。

 “那个时候,老幺每个月两三千的奶粉钱,我都愁要从哪儿弄。”回忆起那场大火,原房县森达塑料厂,现房县森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老板娘谢箐,仍唏嘘不已。

 “不过置之死地而后生,那把火也烧出了我们的新出路。”谢箐的丈夫,乐天派的厂老板李开锹说,“借助房县产业扶贫政策,公司转型发展生态农业项目,考察看来,前景广阔。”


顺应环保形势  转型生态农业项目

原塑料厂被火灾吞噬一空后,不服输的李开锹和谢箐相互鼓劲,谋划东山再起。

还做老本行?长远看,塑料厂的发展前景已明显跟不上生态环保的新趋势,日渐势微。近看,塑料厂以生产塑料包装袋为主,大客户资金回收周期长,小客户需求量不大,市场因交通限制囿于房县本土,生意一直不咸不淡。眼前,所有设备化为灰烬,若重新购置,投资巨大。继续做这行,不合算。

夫妻俩达成共识:转型!

往哪儿转呢?夫妻俩一一分析:宏观上,国家鼓励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市场需求高端绿色有机产品。微观上,近年来,房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适合房县资源禀赋的食用菌、中药材、山羊等农业特色产业,尤其是当下精准扶贫政策,为落后产能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企业或种养殖大户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适应大势转型升级,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的房县,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中,规划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之路。

于是,一条新路出现在眼前: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房县及神农架地区原生态优质农畜产品。

在先后前往北、上、广、深考察市场,到优质企业考察经营模式后,谢箐和李开锹最终决定,注册房县森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久久绿”商标,做野生蜂蜜、富硒鸡蛋、生态黑猪、黑凤乌鸡、香菇、木耳等系列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

房县森达科技有限公司中华蜜蜂繁育基地

房县森达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华蜜蜂养殖蜂箱


探索新型经营模式 主动对接产业扶贫

具体如何做?考虑到房县山区地域特点,公司决定走“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散养’的经营模式:由公司鸡苗孵化基地和中华小蜜蜂繁育基地提供种苗,达成协议的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负责养护,公司技术推广中心和研发检测中心分别提供技术和产品质量监测,合格成品将由公司以协议保护价格回收。

“这种模式一为培育产业,保证货源;二为从源头上严格把控质量。”李开锹介绍说,一开始主要与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合作,散户则多为当地合作社辐射带动。但是与精准扶贫对接后,产业扶贫的贫困户散户也成了合作大头。

“房县山山水水我们几乎都跑遍了,一天到晚都在山里转悠,寻找合适的天然养殖基地,与镇村精准扶贫工作人员对接工作,与养殖大户打交道……”谢箐说,“精准扶贫‘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的特色产业模式和公司发展路子不谋而合,这是能对接的根本原因。”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房县结合各贫困村发展实际,引导贫困户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的原则,实施一村一品、一区一品、数乡一业发展战略,以点带面,壮大产业规模,引发聚集效应,培育富民产业。对有发展能力、有发展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以种子、苗子、崽子、单子等“四子”方式给予2000元的产业发展补助,每户扶持时间1至3年。

谢箐和李开锹积极联系适合发展蜂蜜、黑猪、土鸡的贫困镇(村)和精准扶贫工作队,与有意向发展产业的贫困村民签订合作协议。李开锹介绍说:“以蜂蜜为例,2000元产业扶贫补助金,我们可以发放给贫困户2个蜂箱和一些鸡仔。为确保蜂蜜质量保真,发放的蜂箱上锁,蜂蜜由公司技术员收割。农户只需照看蜂箱不损坏不遗失。每斤蜂蜜回收价50元,按最低每箱每年40斤的产出量算,农户一年可至少得到4000元收益。如果需要分箱,我们还将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房县回龙乡红旗村裕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森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中华蜜蜂养殖项目。森达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蜂源,负责置放和技术管理,合作社提供场地养殖,所产产品由森达公司50元一斤的方式回收。平均每箱产出效益2000元以上。


房县企业转型升级创优发展现场会上,李开锹向来公司学习观摩的各界代表介绍中华蜜蜂养殖项目。

经过小范围试点,2016年,房县森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面铺开精准扶贫对接业务。据统计,至2016年9月,公司累计向青峰、门古寺、大木厂、回龙、万峪河、尹吉甫等乡镇贫困户及养殖大户投放生态鸡苗18余万羽、黑仔猪苗3200余头、中华小蜜蜂1800余箱。

“这种模式解决了贫困户的种苗、技术和销路问题,帮助企业建立起稳定的货源,对精准扶贫工作,也有利于协调管控,是一条值得尝试的精准扶贫帮扶模式。对这类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政府应该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房县企业转型升级创优发展现场会上,来公司学习观摩的各界代表一致赞誉。

红旗村与森达公司合作建立的林下土鸡养殖基地

养殖大户与森达公司合作,在高山林地建起黑猪养殖厂。

红旗村养殖大户与森达公司合作建立黑猪养殖项目


全自动化生产 年产值预计4.5亿元

“2017年3月,我们这个新车间的几条生产线就可投产了。”站在公司无菌化生产加工车间及冻库的建设工地前,谢箐说。

公司新车间建在被烧毁的原塑料厂旧址上,工程正进入收尾阶段。原本烧得只剩黑乎乎框架的厂房已重新设计砌构,粉刷一新。完工后,将装上70余台套设备和3条深加工自动生产流水线,分别进行香菇、木耳加工包装,富硒鸡蛋清洗包装,蜂蜜加工及封口包装。“设备为电脑自动控制,实现工厂化、立体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谢箐介绍道。

11月,企业转型升级创优发展现场会上,各界代表在改建一新的厂房考察

7000平方米的无菌化生产加工车间、12000立方米的冻库,加上繁育基地及公司办公场所等,公司占地面积达到18000多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5800万元。

“建成后,公司年产量可达9000吨,产值4.5亿元,可实现年利润4500万元,利税1000万元以上。公司现有员工85人,走上正轨后,员工预计增加至300人以上。”谢箐说,“那个时候,房县森达塑料厂就彻底成为历史了。而借助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房县森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定会浴火重生,前景远大。我们夫妻俩很有信心。”


总计7000平方米的无菌化生产车间在进行最后的装修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