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国贤
喻家贵出生在一个耕读世家里,其祖父颇具经营头脑,年轻时就展露出兴家创业的才华,并因此得到房县西乡商家富户“长泰明”的赏识而成其乘龙快婿。在雅号“女秀才”的伉俪辅佐下,祖父人财两旺,事业蒸蒸日上。喻家贵的祖父母富而不忘其本,始终秉持着富不丢书、穷不弃饲的齐家、修身的理念,把“耕、读、商”紧紧结合在一起,家中日有算盘响,夜有读书声。
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喻家贵发蒙入学的年龄,在长期“珠响书声朗”的文化氛围熏陶下,他一入学就崭露出过人的聪明,学业上一帆风顺,进步飞快。他整日书不离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中的营养,小学三年级已经能帮乡邻写一些简单的应用文,并且以优异成绩保送免试进入初中。
师范毕业后,喻家贵因出身不好,被大队阻止分工而回到农村。回到家,他一面劳动一面学习,借来邻居的高中课本,硬是在两年内自学完了高中课程。他还同许多爱好读书的年青人一起,制定读书计划,互相研讨学问。然而这却为他埋下了祸根,有人举报他们搞“小集团”,相关部门踩点监视几月后,突然搜查了喻家贵的家,没收了他的全部书籍和笔记本,几乎片纸不留。最后的结论是,喻家贵思想进步,文章健康,“小集团”子虚乌有。尽管如此,这对他仍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与书这种情缘的善恶后果,最终认定书是无罪的,读书的人更对社会有益而无害。认清了问题后,他不惜重金买回一大批书,并义无反顾地挑上一箱书和简单的行装搬到上龛。上龛不像老家那样喧嚣,能让他沉醉在书的世界里。在上龛的十年里,人生价值观的确立以及生活素材的积累,为他晚年立志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十年后,喻家贵回到故乡,当时正是中国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期,他的才学很快被时任上茅坪小学校长孙运芳发现,被聘为民办老师。20年前所学的专业终于派上了用场,从此一干便是17年。17年中,喻家贵不求索取,只管奉献,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思想教育模范,得过全国语文教师范文写作竞赛三等奖。
离开教学岗位之后,喻家贵终于坐到桌前,伏案完成自己夙愿——写作。两年中,他手不停笔地完成了十六集电视文学剧本《小山村的大故事》的创作,继后又着手长篇小说《西山月》的写作。他思路敏捷,文笔犀利,语言清新,兴趣广泛,现已有诗歌十多首、散文上百篇,还有戏剧、相声等作品成形在案。虽然他已年过古稀,但除了勤耕不辍的笔之外,他仍对书情有独钟,每日必读,案不离书。在他的教导影响下,儿子喻助翊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是远近闻名的书迷,所写的《笔》《诗》被中国青年出版社收藏。这种耕读传家的精神,尤其喻家贵终身以书为伴、与书同眠的精神难能可贵,是值得大家效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