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记者田兰兰 通讯员邹正奎 报道: 他,部队转业从警28年,帮助140多名儿童平安回家,收到群众30多面锦旗和数百封感谢信。他就是郑州铁路公安局南阳车站派出所站勤警长、房县籍“中国好人”邹清林。
临行前母亲的叮咛
1958年,邹清林出生在红塔镇邹家院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姊妹众多,家里十分困难。1978年春,邹清林报名参军,临行前母亲含着眼泪拉住他的手说:“儿子,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山里人,没有出过远门,人存好心,不问前程,你到部队后一定多做好事善事,莫给老家人丢脸。”33年来,母亲的话时刻烙印在他的脑海中,激励着他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
入伍不到一年,邹清林就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乐于助人,作战勇敢,战后被部队保送上军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军官。1987年12月,邹清林转业到郑州铁路公安局洛阳公安处南阳车站派出所当了一名铁路民警。
抓逃犯却弄丢了女儿
南阳火车站,地处焦柳线与宁西线的交会处,日均发送旅客六七千人,是豫西南地区第一大客站。执勤、巡视、检查、维护进出站秩序、帮助困难乘客……是铁路警察邹清林每一天的工作。
1989年的春天,邹清林上班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件对他影响巨大的事。一天,邹清林在车站带着三岁的女儿办事,忽然看到一个人有点像办公室内张贴的逃犯。他把女儿交给旁边等车的乘客,便冲出去抓逃犯。
“逃犯抓到了,女儿却不见了。”邹清林回忆说,他当时就蒙了,还好一个好心人把女儿送回了家,现在想想都后怕。从那时起,邹清林更加坚定了一辈子做好事的决心,对出门在外遇到麻烦的旅客,力所能及地帮一把。

邹清林和被救助的孩子在一起

邹清林提醒家长带好、看管好孩子
1989年的一天晚上,在清查货车的时候,邹清林发现了一个从四川扒火车上来的15岁女孩,看着这个身上只有5块钱的女孩,他没有简单地把她清出站区就完事,而是把她带回了家,让爱人给孩子换上干净衣服,端上可口饭菜。第二天邹清林把她送上了回家的火车,这是他救助的第一个孩子。自此,从警28年来,邹清林救助流浪走失、离家出走儿童142名,帮旅客做好事、解难事5000余件,直接或参与破获刑事案件350余起,查处治安案件3600余起,查获各类危险违禁品1.5万余件,安全接送旅客列车23万余列。
在派出所里,邹清林的外号是“翻译官”,因为他能听懂很多地方的方言,经常被所里民警拉去当翻译。邹清林说:“叫我‘翻译官’无非是因为我和群众交流得多了,懂的方言自然就多了,多沟通才能更了解群众,有时和外地孩子沟通我还会使用他们的方言。”
有人不理解邹清林的行为,说他是爱管闲事的“傻警察”。邹清林却说:“这些事,我会见一件做一件,我要做上一辈子。”
多年来,邹清林将一腔热忱投入到帮助群众当中,摸索出服务旅客、救助孩子的“三件宝”:“小喇叭”,用于提醒旅客注意自我防范;“联络图”,记录着途经本站60多趟列车的乘警长及沿线各车站民警的1500多个电话,以便及时进行联系;“爱心联系卡”,教孩子如何报警,提醒旅客看管好自己的孩子。

孟建柱亲切接见邹清林

邹清林载誉归来
“我爱管闲事,特别是孩子的事情。”邹清林告诉记者,每逢遇到单独出行的孩子,总会习惯性地多看一眼、多问一句。他相信,很多时候,在人群中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很多问题就会被发现,多伸出援助之手,很多事故也就会避免。
邹清林的爱心善举,照亮温暖着人们的同时,也感召着周围人们自觉加入到这个爱心接力中来。“我支持老邹爱心救助的善举。”邹清林的妻子王娟说。
南阳车站派出所党支部站勤党小组的同志们自发成立了“邹清林爱心帮困小组”,这里边有铁路职工、老师、社会热心人士、公务员,还有被邹清林曾经救助过已长大成人的孩子……曾经被邹清林救助过的孩子家长谢青山说:“我也是受益人,也要做个传承人,我要和老邹一起把好事做下去。”
爱心是一盏明灯,从警28年,邹清林在南阳火车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一颗爱心照亮千万旅客回家的路,不断奉献着爱与责任。他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文明办“身边好人”、中央文明委“中国好人”、全国“公安民警学雷锋先进个人”、“最美警察”、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李克强,以及刘云山、孟建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邹清林今年已经58岁,还有两年多就要退休了,但他说,不管我年龄有多大、在没在岗,只要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我还会一如既往的把好事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