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风家训故事:我的太爷余正德-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县风家训故事:我的太爷余正德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30日

●余策星

 

  “人存好心,不问前程”、“今生要修来世福”、 “日不伸手,夜不伸脚”、“饿死不做贼,气死莫告状。”从小到大,老一辈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总是耳提面命地教导我们一些当时并听不明白的话语。随着年龄渐渐增长,也渐渐地明白了一些事理。


  我们是一个大家族,仅在中西关就有两房十五个父辈和三十多个兄弟姐妹。


  听老人说,其实我们太爷是只身逃难来到房县城的。太爷老家住在郧县黄龙滩,那时家贫,父母早逝,兄弟三人靠帮人家做活过日子。有一天,兄弟三人分家,全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有一口煮饭的锅,怎么分呢?最后把锅砸成三块,兄弟三人一人背一块,沿着堵河水向上走,沿途要饭,走到竹山时分了手,一个继续朝上走上了四川,一个在竹山留了下来。只有我太爷跟随着房县做生意的人来到了房县。到了房县,老太爷先给一家姓黄的好家子学织布。三年后,黄家看老太爷省吃俭用,就给他说了许家的姑娘成了家,老太爷又转过来到徐家学医。老太爷要过饭,他最同情穷人。有要饭的、逃荒的,他手头上只要有钱都去接济人家。老太爷学医出了名,买下姓袁的一院房屋。自己挂起招牌,叫《余永美协》。药铺制药都是老太爷亲自动手。他说:“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从此,凡是余永美协的膏、丹、丸散在民间无有不应。当时草药便宜,太爷又对穷人看病拿药不要钱。把药费算在出得起钱的富户身上。那时天灾人祸太多,大街上每天都有四川、陕西、河南逃难的、要饭的。老太爷就在大门口支一锅灶,每天煮稀饭两次,舍给逃荒的。中西关土城门楼下,住满了逃荒的人。后来到了农忙季节,老太爷又放出话来,有病的免费看病、舍药。无病的人凡是要回家种地的逃荒人,每人可来领三升苞谷和一百文铜钱。很快,全房县城的逃荒人都回乡了。“余善人”也出名了。


  在这要饭逃荒的有一个风水先生,他在房县看了一管好地,前来给“余善人”说了。余善人说:“我是一个人来房县,不图发财,只图发人。”后来,太爷收养了这个风水先生。


  太爷娶亲后只生了两个儿子和六个姑娘。风水先生看的好地。老太爷死后就埋在那块地上。后来:我的爷爷是大房,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姑娘。二爷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姑娘。老太爷临死又制定了“家劝十条”:劝积善、劝孝父母、劝友兄弟、劝睦家族、劝重丧祭、劝填婚礼、劝务本业、劝训子弟、劝肃母教、劝早完粮。”


  由于家规家训,父母带头言传身教。时至今日,房县余氏家庭,从父辈起,到下一代,每一代都有毕业于高等学府的人,到了下一代,研究生、留学生、高等学府的读书人层出不穷。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