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云平
刘世瑢,今年54岁,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城关镇联观小学一年级语文、思品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老师们都说,“老刘人老心不老,干起事儿来像老黄牛。” 学生们都说,“刘老师是一位尽职尽责、可敬可亲的好老师。”她经常说,“人生在世,责任二字。”30多年来,刘老师执教于三尺讲台,奉献于基础教育,服务于莘莘学子,殚心竭智,任劳任怨,用一腔热血换得桃李三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咬定教坛不放松
刘老师一踏上教坛后,就爱上了教育这片热土。虽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常年靠药物维持,但丝毫没有动摇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身体本来就不好,医生反复告诫她要多注意休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她一旦工作起来就成了拼命三郎。30多年来,她从没有无故多请一天假,有时甚至连节假日也搭上。每天早上,学校最先一个到校的是她。每天晚上,学校最后一个离开的同样是她。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她真正做到了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班级管理中,她变“管”班为“育”班,善于利用课本和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她以身作则,在关键时刻从不放松,就在去年“小升初”前夕,刘老师阑尾发炎,病痛难忍,家人同事都劝她请假治疗,但一直坚持到考试结束。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获得“流动红旗班”和“先进班集体”等光荣称号。
不拘一格育桃李
有人曾与刘老师开玩笑说:“刘老师,你教这么多年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你应该能够倒背如流吧!”刘老师笑着说:“倒背如流又有什么用?”她的言外之意是光熟悉教材,不熟悉学生,不掌握学科特点,不研究教法,是教不好书的。教材是不变的,而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教法不更新就会落后。面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生,就应该采用不拘一格的教法,只有这样才能常教常新,在教学上立于不败之地。人们称一个学者的成就之大为著作等身,而刘老师亲手撰写的经验总结,叠起来恐怕是她身高几倍。别人备课是一课一教案,她却是一课多教案。每教一课下来,她都要认真反思,一有新体会,就马上记下来。有时她碰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总是茶不思,饭不想,非要想方设法把它解决为止。同学们都说听刘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可他们哪里知道他们享受的背后凝聚了老师的多少心血啊!为了使自己的课与众不同,她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挤出时间认真研究教育理论,并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她撰写的《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行为》、《如何把握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发现法初探》、《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刍议后进生的转化》等论文,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并在省、市教育工作者创新大赛上获奖。
化作细流润芬芳
刘老师曾说:“我是一位教师,靠教书育人吃饭,我没有理由不去关爱我的学生。”她就是这样以一颗朴实而真诚之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学校学生多,学困生更多,为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平等的锻炼机会,她的案头还多了一份培优补差计划。她特别注意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她都及时给予鼓励,用爱心唤醒他们的自尊,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和奋发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多年来,她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她经常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每学期按计划开展各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班级活动,为后进生创造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机会。细微之处见精神,教书育人虽不能惊天动地,但爱的涓涓细流却如甘霖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世瑢几乎年年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近两年又获县级先进教师和县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刘老师用爱心作舟,甘当摆渡人,送走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