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别金城 向强报道:2014年4月19日上午,房县青峰镇峪坪河村村民饶长青家热闹非凡,乡亲们都聚在他家收看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的房县特色产品小花菇内容重播,“饶伯,你成名人了!都上中央电视台了……”伴随饶长青一同“出名”的房县“小花菇”在央视靓丽亮相的同时也倍受各界关注。
房县在一千年前就有花菇生产,历有“花菇山珍”之称。长久以来,房县花菇以清香可口、味道鲜美而闻名于世,是中外名菜不可缺少的佐味佳品,被营养学家冠以“菌星”、“菇中之王”、“素菜之荤”、“营养元素之宝库”等美誉。房县地处武当山麓,神农架腹地,境内山高林密,植被丰富,无污染。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略成盆地。全县海拔180~2485米,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平均每天日照5小时,全县平均气温10~15℃,温差在24℃左右,房县花菇对低温有很强的抵抗力,气温范围有利于菌丝的存活和生长发育;采用段木栽培,将优育菌种接种至天然花栎木上,经野外天然发酵菌丝,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子实体的栽培模式,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发酵出优质菌丝,生长出子实体,总结出了 “干干湿湿”、“三阳七阴,花花太阳”等生产歌诀,使房县花菇在蛋白质、香菇多糖、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上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同类产品。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栽培历史,孕育了房县花菇“色泽好、外观美、清香滑腻、质地纯正、营养丰富”的品质特征。2008年就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009年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保护,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但是受传统栽培技术、菌种来源、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房县花菇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一直受到制约,而导致“东家有女久长成,养在深闺无人识!”
房县把服务“三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作为新一轮“三万”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全县各“三万”工作队在驻村过程中做好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务,与村民结对帮扶,重点扶持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等农村特色产业。2014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五,县长蔡贤忠带领县直“三万”工作队和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万峪乡、青峰镇调研香菇产业化发展。蔡贤忠一行在青峰峪坪河村二组村民饶长青家,了解香菇的生产加工过程和销售情况,并就如何进一步壮大香菇产业链条与村民、村干部、农技专家和部门负责人进行探讨,对集中储藏鲜菇的冻库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调研,在全县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房县香菇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目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档次高、特色鲜明的“三品一标”品牌产品。
目前,在各地高度重视和“三万”工作队倾力帮扶下,房县已发展段木栽培香菇1500万段、袋装香菇1800万袋,建设土城龙坪、白鸡铺、青峰东西店、沙河高峰4个食用菌产业园区,发展重点村12个, 5万段(袋)以上大户30个。房县的花菇已经出口到欧美等地,年创汇8000万美元以上。《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更加有利于提升房县小花菇的国内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