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杜虎 潘世新 特约记者李先江 通讯员王随军
9月2日,星期一,2013年秋季开学第一周。这天上午,记者驱车近6个小时,来到房县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用眼观察、用心体会、用手中的相机镜头,记录下31年如一日在这里辛勤执教的乡村最美女教师伍昌云开学第一周工作生活的瞬间情景。此情此景,让我们零距离地走进这位深山红烛的内心世界。一周情景再现,是伍昌云老师31年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复写;而伍昌云老师的崇高形象,又是千千万万个乡村老师的缩影。
化口村位于房县和竹山县交界处,距离房县县城80多公里,全村200多户人家散居在这高山深沟里。54岁的伍昌云老师在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默默耕耘了31年。
化口村教学点今秋共有21名学生,从学前班到小学二年级。1982年开始,伍昌云就一直在这里教书,是这里惟一的一名老师。一天8节课,涵盖语文、数学、思品、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类学科;为20多名孩子做饭洗碗、批改作业、备课,是伍老师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她因此被化口村的乡亲们称为“全能老师”。31年来,伍昌云教过的孩子中走出了50多名大学生。
化口村的周边有7条河沟,雨雪天她要背着学生往返过河。31年来,谁也记不清伍老师家里临时收留过多少个孩子,只知道最多时她曾与6个孩子同挤一床。
同为乡村教师的伍昌云的丈夫薛治根,原在姚坪乡对峙河完全小学任教,去年因一次意外被山石砸伤,因腰椎骨折而瘫痪在床。伍昌云一边卖房子筹钱为丈夫治病,一边坚持教学。她每天早上4点钟就要起床,先给丈夫按摩治疗两小时,然后开始一天的教育教学,从未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2013年秋季刚开学,伍昌云又开始忙碌起来。
相关链接》》》》》》》
伍昌云先进事迹推广过程回放
1、5月28日,湖北教育新闻网刊发通讯《十堰,五十四岁教师扛起全村希望》,对伍昌云事迹进行了首次报道。次日,秦楚网转载了此文。
2、6月4日,《十堰日报·教育周刊》刊发通讯《扛起山村教育的希望》,对伍昌云事迹进行了报道。同日,中国教育新闻网湖北频道转载了此文。
3、7月8日,《湖北日报》一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31载,温暖大山的那缕烛光》,对伍昌云事迹进行了报道。同日,光明网、中国文明网转载了此文。
4、7月11日,房县县委书记沈明云批示:伍昌云同志克服困难,在大山深处的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默默耕耘了31年。她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借鉴。其事迹感人至深,其行动影响深远。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要组织宣讲团在全县巡回宣讲,让这种精神和这种风尚永远鼓励全县人民。
5、7月12日,房县县委发出《关于在全县开展向伍昌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向伍昌云同志学习。
6、7月16日,《十堰日报》一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山坳间,那支燃烧的红烛》,对伍昌云事迹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报道。
7、7月17日,《十堰日报》在一版开辟 《伍昌云先进事迹报道追踪》专栏,截至目前已刊发相关动态消息50多条。
8、7月17日,市委书记周霁批示:伍昌云老师三十一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的事迹值得全市人民学习。
9、7月23日,市委书记周霁在房县县委的学习决定上再次批示:组织好学习活动。对这类优秀的十堰市民,要组织好向央视和国家相关部门推荐。
10、8月12日,《光明日报 》在第四版“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专栏刊发长篇通讯《扛起全村的希望》,对伍昌云事迹进行了报道。
11、8月15日,人民网湖北频道刊发长篇人物通讯《湖北房县最美乡村女教师伍昌云:31年930多公里的“挑书路”》,对伍昌云事迹进行了报道。
12、7月22日,共青团十堰市委授予伍昌云“十堰市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
13、7月25日,市妇联授予伍昌云十堰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14、7月19日,房县文明委授予伍昌云“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15、9月2日,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人社厅授予伍昌云“首届楚天园丁”奖。
16、9月3日,湖北省教育厅授予伍昌云“学生喜爱的好老师”称号。
17、7月20日,房县各中小学以多形式开展学习伍昌云老师的活动,《十堰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18、8月1日,房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看望伍昌云,《十堰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19、9月1日,十堰市委作出决定,在全市开展向伍昌云同志学习的活动。
20、9月4日上午,伍昌云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活动的首场报告在房县举行。
21、9月5日上午,伍昌云先进事迹巡回宣讲在十堰城区举行。
22、8月30日至9月5日,中央电视台采访组深入房县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采访,对伍昌云先进事迹进行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