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房县最美乡村女教师伍昌云:31年930多公里的“挑书路”-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湖北房县最美乡村女教师伍昌云:31年930多公里的“挑书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5日

伍昌云和她教的复式班的学生

人民网湖北房县8月15日电 在鄂西北房县大山深处,有一位全村老百姓念念不舍的好老师,从21岁成为一位小学老师至今,在那个条件恶劣的深山沟教学点,她把整个青春和半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她当成孩子般深爱的学生。每次开学前,她都要跋山涉水三四十里,到该县姚坪乡中心学校挑书。

她就是伍昌云,湖北省房县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唯一的老师。

她早上八点出发、翻山、过河,往返一趟得近十个小时。途中最险的一段山路叫“阎王匾”,仅容一人通过,头顶是高耸入云的峭壁,脚下就是万丈悬崖,挑着一担书返回教学点时,已是天黑。31年来,伍昌云挑着书走了930多里山路,她不仅挑来了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新书,也独自挑起了整个村子847个老百姓读书的希望。

当了十年民办老师,月工资最低时只有九块五。上课、做饭、接送学生、一天忙下来,她常常累得直不起腰,脚肿得按下去就是一个窝。

7月11日,冒着37度高温,笔者前往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采访伍昌云老师。化口村位于房县与竹山县交界的文峰乡境内,距离房县县城80多公里。穿过窑淮乡界山村的涵洞,就到了竹山县文峰乡境内,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崖下,仅容一辆车通过的乡村水泥公路弯急路险,崎岖盘旋,似乎看不到尽头。走了不到一半的路,难以忍受晕车的痛苦,随同人员中有三人已经开始出现严重晕车反应,一次次下车蹲在路边呕吐不止。这条路,真不想走第二次,可是,“一听说坐车就晕”的伍昌云已经在这条坎坷的山路上颠簸了31年。

终于到达目的地,已是中午十二点多。四面环山的峡谷里,闷热难耐,一行人的衣服几乎被汗水湿透。零星几户人家散落在半山腰,似乎摇摇欲坠。“那就是伍昌云任教的化口村教学点”,随行的教育部门同志指着山洼里像仓库一样矮小的三间白色平房说。教学点的三间房屋仅60多平方米,有两间被作为教室,另外一间则是伍昌云的宿舍和办公室。伍昌云就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日常起居、批改作业、照顾丈夫。她还在教学点旁租了一间民房当做厨房,平日里给学生和丈夫做饭。

“这里比县城温度高几度。”见到我们,伍昌云有些局促地说。今年54岁的伍昌云留着短发,矮小清瘦,却很精神。化口村党支部书记万月斌和姚坪乡中心学校校长刘建国接待了我们,“山里条件简陋,没有网络,看不到有线电视,2009年才用上手机”,万书记愧疚地说,“化口村有847人,几乎家家都有伍昌云教过的学生,有些家庭甚至两代人都是她学生。”一提起伍昌云,万书记又很自豪。

“像伍昌云这样的好老师现在很难找”,刘建国校长说。

姚坪乡化口村位于房县和竹山县文峰乡交界地带,这个贫穷的山拗里几乎没什么可以换钱的东西,山的外面还是山,老百姓一年到头穷扒苦做也填不饱肚子。1982年,竹山县文峰乡付家坪村22岁的伍昌云嫁给了姚坪乡化口村小学老师薛志根,这个组合家庭贫穷但很幸福。薛志根的妻子早年病逝,生了一个小女儿,伍昌云嫁过来后,对这个女儿视如己出。也就是这一年,伍昌云夫唱妇随,和丈夫一起成为化口村民办老师。从82年到91年,十年里,伍昌云月工资最低时只有9.5元。1991年伍昌云和当地初三学生一起考上了竹山师范民师班,终于转正成为一名公办教师,那年她的月工资涨到89元,“第一次拿这么多钱,感觉就像过年一样”,伍昌云很兴奋。然而1994年,国家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那个“一个都不能少”的年代,为了让孩子们都读得起书,老师给学生垫学费是件平常事。这些年一共垫了多少学费,“已经记不清了”伍昌云摇摇头说,“山里的孩子可怜,有的连件囫囵衣服都没有,哪还得起学费?”

伍昌云和丈夫后来又生了一儿一女,要拉扯三个孩子,还要保证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她常常感到心力交瘁。“那时候天天就想着法子找钱,所有能挣钱的办法都想尽了”,想起那段艰苦岁月,伍昌云很感慨。一到周末,她和丈夫就去附近的一家造纸厂打零工,上山砍柴禾,做黄酒卖、、、、、、2003年,化口村完小撤销,丈夫也到了30里外的另一所小学——对寺河口小学任教,整个教学点只剩下伍昌云一个人。从学前班到三年级,还有20多个学生。没办法,她采用80年代的三级“复式教学”法,一个人教四个年级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全部课程。从化口村走20多公里才能坐上到县城的班车,交通不便买菜都难,她就在教学点旁边种了一块小菜园,那是她和孩子们的食堂。“柴禾太贵了,三毛多钱一斤”,周末上山砍柴,种菜园,她简直闲不下来。每天放学后,她先把孩子们一个个安全送回家,接着批改作业,再把第二天的蔬菜清洗好。课间休息时瞅空到厨房,劈柴生火做饭。“每天忙得像个陀螺”,她笑着说。忙完一天的活儿,常常累得直不起腰,腿肿得按下去就是一个窝。

“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儿”“她把230多个学生都当成自己孩子。她的家长年就像学校,一张床上有时挤五六个孩子。”

“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儿,”采访中,伍昌云不止一次地重复这句话。“从教书的第一天起,我就想当个好老师,开始是不想让一个孩子辍学,后来又希望孩子们都走出大山。”

这位善良的老师改变了穷山沟里很多孩子的命运。

伍昌云教过的230多个学生中,考上大学的有50多个,其中上二本线的有23个。村支书万月斌今年56岁,他的三个孩子都是伍昌云的学生。老大万毅考上了武汉科技大学,如今在武汉设计院工作,年薪40、50万。老二万鼎考上了厦门集美大学,现在在武汉市某企业工程部上班。老三万静考上了湖北师范学院,现在省直某单位任职。走出了大山的三兄妹每年回家,一定要结伴去看望伍老师。一起来看老师的还有学生张相军、薛小飞、、、、、、

提起这些学生,伍昌云就一脸自豪:孩子们都很争气。正说着,她的手机响了,电话里的人看似和她很熟,家长里短唠了很久。“是我的一个学生,叫张相军,经常给我打电话问我过得好不好”,伍昌云解释。张相军家住化口村七组陈家沟,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因矿难逝世,继父考虑到家境困难,让他辍学回家。得知这一情况后,伍昌云请来村干部,走十几里到他家,给他父亲做思想工作。他的继父终于被伍老师打动,张相军回到了那个做梦都想的课堂。山高路远,担心孩子翻山越岭回家难,伍昌云干脆让张相军留在学校,和自己的儿子同吃同住。张相军2007年从房县一中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现在在上海工作。“他一直把伍老师当恩人,没有伍老师,他现在可能小学都没毕业”,一旁的中心学校校长刘建国说。

“我也是当妈的人,他们就像我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孩子们上不了学,一辈子都毁了,我良心上过不去”伍昌云说。

 

化口村有个叫张琴的女生,足部先天性残疾,双腿跪地走路,到了上学的年龄,行动不便,上学成了个大问题,伍昌云二话没说收下了她,不论晴天下雨、上厕所都是伍昌云背进背出。伍昌云还带头和其他老师一起给她捐款。听说这个女孩已成家立业,有个圆满的家庭。“没有抛弃她,使她成为文盲”这让伍昌云感到了一丝安慰。

近几年,山里和山外一样,留守儿童多了起来。上完课,细心的伍昌云还经常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有年年底,该村对寺河小学一位姓薛的老师来化口村教学点考核,看到伍昌云一个人忙里忙外,就主动提出给孩子们上几堂课,给伍老师减轻点负担。薛老师给学生上了一节音乐课,教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却发现一位叫张惠艳的女生一直低着头不唱歌,薛老师很生气,批评了几句,张惠艳哭了。伍老师了解情况后,告诉薛老师,张惠艳的母亲去世不久,听着老师教这首歌,一定是让孩子想起了母亲。看着哭得泪人般的孩子,伍昌云把她搂到怀里,说:“别难过,你们不是经常说老师就是你们的第二个妈妈吗,我就是你妈妈”。

伍昌云至今还记得那个叫屈永强的学生,他家孩子多,家境贫寒。寒冬腊月,屈永强还穿着几乎遮不住身体的单衣,脚上趿拉着一双掉了半截后跟的鞋,脚生了冻疮,肿得像个馒头。伍老师看着心疼,给他找来几件棉衣,听说当地一种中草药治冻疮效果好,伍昌云天天跑到山上挖药草,晒干后给屈永强敷上。

“像这样的事太多了,她把教过的230多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遇到恶劣天气,她就把离家远的孩子留在自己家里,她家长年就像学校,一张床上最多时挤五六个孩子。”村支书万月斌说。

“有伍老师在,孩子们就有希望。”化口村村民薛继武说。

“我觉得自己还算不上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但我精神上很富有。我不后悔把青春献给了化口村。”

伍昌云今年54岁,明年就要退休了。一提起这事儿,她就很纠结。

2012年1月30日,伍昌云的丈夫薛志根在山上为逝世的岳母立碑时意外摔伤,肋骨断了五根,在竹山县医院、太和医院住了两个多月,因无钱医治,只好回家在房县中医院做康复治疗。前后住了8个多月的院,花了近十万,伍昌云将化口村教学点旁边的三间土房转卖了二万元,再加上职工医疗保险报销了一万多,剩下的六七万元全是伍昌云在亲戚朋友那儿转借的。

“他们夫妇俩马上就要退休了,没想到出了这事儿”,村支书万月斌很同情伍昌云。一年多来,伍昌云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功课,干脆在教室旁边搭了个简易的木棚,把丈夫带到自己身边,由于丈夫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是伍昌云一人照料,每天她给孩子们上课、做饭,等孩子一个个安全离校后,再给丈夫擦洗、按摩,常常忙完后已是深夜。

“其实伍老师完全有理由请假回家照顾丈夫,但她放心不下那些学生。”中心学校校长刘建国说。站在我们面前的伍昌云显得有些疲惫,但是谈起丈夫的不幸,她没叫一声苦,她说得最多的还是两个字“纠结”,村支书万月斌请求她留下,化口村老百姓听说她要走,也极力挽留:“你走了,没有老师愿意到这个教学点上来,孩子们怎么办?”

伍昌云也很发愁。化口村教学点撤销后,这里的23个学生就得转到对寺河口小学上学,对寺河口离这里还有三十多里,走十几里山路,再坐船行十几里水路,才到达对寺河口小学。

没有人愿意到这个穷山沟教书。离化口村十五里的屈家坡曾经来了一位年轻老师,小伙子呆了三天就走了,“如果我在这大山里教书,连老婆都娶不到”小伙子说。

伍昌云也舍不得这里的乡亲和孩子。“化口村的学生都很有良心,孩子们懂得感恩”伍昌云说。2000年6月的一天,下起了大雨,伍昌云送完化口村九组的一名学生,因为淋了雨,返回的途中突发急性阑尾炎,晕倒在路边。天黑了,邻居发现她家没有灯光,儿子在家里哭闹要妈妈,便和几位村民一起出去找。找到伍昌云时,她面色苍白倒在一座坟头上。村民们轮流把她背回家,送到姚坪乡卫生院。第二天,班上的学生得知伍老师生病不能来上课,全部呆在教室里不去吃饭。“伍老师不回来,我们就不去吃饭。”学生们说。

一想起那班学生,伍昌云至今都很感动。“这都是伍老师以心换心得来的”中心学校校长刘建国说。

 如今,伍昌云的三个儿女都已在大城市有了固定的工作,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她们经常打电话,想让操劳了半辈子的父母去大城市享享福,可是,伍昌云离不开那帮孩子们。

瘫痪的丈夫需要照顾,化口村的孩子们不能没有老师,她很纠结。

“我觉得自己还算不上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但我精神上很富有。我不后悔把青春献给了化口村。”采访结束时,伍昌云这样总结自己的31年教书生涯。(陈第 徐香娟)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