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飞
“郡县治则天下安。”郡县制推行2000多年来,县域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强,则市强、省强、国家强。十堰的发展更是有力的佐证。
从上世纪60年代服务“二汽”建设开始,十堰由成立之初的县级市不断壮大,逐步成长为地级市,目前正在向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目标迈进。
然而,空间不够、用地不足始终是掣肘十堰发展的瓶颈;同时,受制于山水空间阻隔,十堰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的联系始终不够紧密。十堰要跨越发展,就必须在县域经济上大做文章。
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一核多支点”的战略构想,描绘“美丽十堰”发展蓝图。
——房县:“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郧县:十堰生态滨江新区;
——丹江口:中国水都、十堰龙头;
——竹山:十星高地、秦巴强县;
……
旗帜飘扬,战鼓声声。各县市区竞相发展、多点发力,全力打造发展“动车组”,秦巴腹地、汉水两岸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胆突破 创新思路天地宽
在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中,担负起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重任不是一句口号。作为“中心城市”,必须要有足够的辐射功能和带动能力。
十堰城区现有人口70万,面积80平方公里,以这样的一个体量、功能和“吨位”,来辐射周边鄂豫陕渝四个省市大约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还远远不够。
不进则退,慢进掉队。面对兄弟城市亮点纷呈、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十堰的决策者们认真总结和理性思考:“一统三分”战略试点工作取得成功;“一城两带”区域发展布局,实现了竹溪、竹山、房县南三县 ,丹江口、郧县、郧西北三县市与城区统一规划、统筹发展的新突破;“市县对接”,提供了破解行政分割、市县要素共享,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崭新思路。
思路越来越明晰,方向越来越明确。去年10月12日,十堰市四大家领导齐聚郧县三级干部大会,市委、市政府将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大旗授予郧县;紧接着在10月19日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周霁提出:学习皖苏鲁豫等地先进发展理念,在郧县全面启动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努力构建“一核多支点”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县市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郧十一级公路、丹土一级公路、房县县城至军店一级公路、东环路进展迅速,有的已竣工通车;郧十高速、十房高速、谷竹高速、十白高速加快推进。一级公路与国省道、高速公路连为一体,将各县市区与十堰城区空间距离拉近,十堰城区南拓、北扩、东伸,新十堰面积迅速扩大。
至此,武当山、汽车城、丹江水三大优势得以真正聚集融合,并逐步发挥聚合效应,以十堰城区为原点的核心区蓄势发力,以各县市区为支撑点多点发力、多点突破逐步变为现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基础不断得到夯实。
思路一变天地宽。渡过最为困难的时期,十堰又站在一个厚积薄发的新起点上,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阶段。一个经济又好又快、社会和谐稳定、干部创先争优、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
优化环境 筑巢引凤增活力
“企业家们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经济战线的主力‘运动员’,是郧县的纳税大户,他们理应享受‘老大’礼遇。”在去年2月11日郧县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10个财税贡献突出的企业老总被邀请坐上了主席台。这是近年来十堰各县市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营造重商、爱商氛围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带动下,各县市区始终坚持“服务第一、产业第一、企业家第一”理念,切实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缩短项目建设周期、节省企业投资成本,建立环节少、效率高、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审批机制;完善政企联动机制,搭建融资服务公共平台,保障企业经营业务健康有序顺利开展;主要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担任招商引资“首席服务官”,保障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顺利推进。
“投资成本低于周边地区,投资环境好于周边地区,投资者的感觉好于周边地区”、“一片沃土在深山”、“十星文明带来的贴心服务让投资者如沐春风”……
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商们评价十堰各县市区投资环境的真实声音。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短短几年间,一大批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先后“登陆”十堰。湖北武当太极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在武当山特区和郧县投资开发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郧阳岛生态文化旅游区,北京京能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广东核电集团、小浪底水电管理局合作分别在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投资开发潘口水电站、龙背湾水电站、鄂坪水电站、夹河关水电站等项目,浙江养生堂集团投资6亿元开发丹江口市纯净水,中国台湾全兴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房县黄酒等项目。
一批重大项目的入驻,让十堰县域经济发展“底盘”更加坚固,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
多点开花 满园春色扑面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战略,各县市区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比发展、争进位,形成“争芳斗艳”之势。
坐落在十堰生态滨江新区的郧县民营企业湖北佳恒科技有限公司,成长为领跑中国液压油缸产品的行业“龙头老大”,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38%,被中国重汽、北汽福田、中集集团等国内80多家知名企业授为“A”级供应商。
武当道茶被评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八届中国农交会金奖产品”。2012年武当道茶区域品牌价值已达到12.74亿元,茶类区域品牌价值全省第一。
房县黄酒阔步走出大山,成为市场新宠。
竹山县因水电开发每年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多亿元,推动了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诸多产业发展,水电产业成为拉动竹山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农夫山泉丹江口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语老少皆知、誉满全国,销售量稳居全国前列。
张湾区“二次创业”,强力打造十堰西部新车城;位于该区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预计到2015年十堰市规模以上生物企业将达到50家以上,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150亿元。
茅箭区全力引进的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40亿元,拉动配套产业新增产值720亿元,将成为该区打造“双千亿”产业集群的强大产业支撑。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晋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十堰又增添一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十堰县域经济总量实现较快增长,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效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县域完成生产总值399亿元,同比增长12.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1.8%,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2012年,十堰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1.92亿元,同比增长2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提高到30.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县域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97家,新增63家,占全市新增规模企业的76%。
2012年,十堰五县一市拥有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共19个,园区企业达851个,园区从业人员达4.78万人,同比分别增加2个、78个和7361人;园区企业总产值达到266亿元,同比增长41.5%。
2012年,十堰县域实现财政总收入51.37亿元,同比增长14.5%。
县域经济活力十足,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多点开花、众星拱月”的“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更加巩固。
再次起航 凝心聚力续华章
2月28日,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茅箭区2013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分别举行,林安(十堰)汽车汽配商贸物流园、徐工集团金三角高配卡车、深圳科技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33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173亿元。
3月2日,十堰生态滨江新区2013年首批33个项目在郧县经济开发区集中开工,涉及商贸、农产品加工、工业、生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安置保障等7类3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
3月4日,房县尧治河精细磷化工产业园、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北城万亩生态产业园等4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78.1亿元, 投产后可新增税收1亿元。
3月6日,张湾18个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涵盖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色节能产品、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等,总投资近150亿元。
这是2013年十堰各县市区抢抓机遇、竞进提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构建“一核多支点”格局的经典镜头重现,全市上下凝心聚力谋求新跨越的合唱之势已经形成。
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开始。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实现“四保六增”的总体目标(即确保经济运行质量、效益、速度明显好于上年,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续工作圆满完成,确保扶贫攻坚、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增速度、增质效、增投资、增项目、增后劲、增收入),努力开创十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乘风破浪、争相跨越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各县市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气势和干劲,扎实推进“16166”工程(围绕“四保六增”总体目标,突出抓好创优发展环境、强力招商引资、大上项目、推进改革、改善民生、转变作风六大工作重点;加快推进生态滨江新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物流园区建设、五条河流治理、武当山机场建设、70万千瓦热电厂、孤山电站和夹河关电站、环丹江口库区公路和6条一级公路、4条高速公路、城区10条城市道路、城区200公里以上雨污分流管网、太极湖新区为主的旅游投资、城区3所以上中小学建设、文化项目、3家医院大楼建设、南水北调库底清理和移土培肥等16类重点骨干工程;全力完成新增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00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新增3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30亿元银行贷款、改造25万亩特色基地、农业加工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支撑经济发展的六个关键指标)。
美丽中国令人憧憬,建设美丽十堰是全市人民共同的梦想。基础已经筑牢,蓝图已经绘就,勤劳朴实的十堰人民正在物华天宝的十堰大地上,奋力续写十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