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行动践行什么是“最美”-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他们用行动践行什么是“最美”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1日

今年以来,十堰市先后涌现出邹桂芬、刘富海、甘龙宝、赵瑞等一批优秀人物,他们热心助人、乐于奉献,唱响了幸福车城的时代主旋律,弘扬了文明十堰的社会新风。他们是车城十堰的骄傲。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章新俊 实习生 丁罗兰 整理 图/记者 张建波

“最美电工”:为保供电不幸殉职

专题十堰最美电工

8月4日至8月6日,十堰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6日凌晨1时,丹江口市六里坪变电站发生线路跳闸事故,十堰供电公司变电中心史克军、李琼、陈品东3名同志奉命执行抢修任务。凌晨两点当车辆行至白浪中路东风铸造二厂桥头时,遭遇茅塔河洪水袭击,3人不幸因公殉职。

据了解,史克军同志爱岗敬业,驾驶车辆总行程超过113万公里,从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琼同志技术过硬,2009年获公司倒闸操作技术比武一等奖,2011年操作项数高达3000项,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陈品东同志能吃苦、能打硬仗,是电力战线上的“铁人”,是青年职工的榜样。

在抗洪抢险中,史克军、李琼、陈品东3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精神。他们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职业操守和模范事迹深深感动着广大职工,感动着企业,感动着全社会。为弘扬正气,激励人们向先进人物学习,构建崇高的社会和职业道德风尚,市政府于8月11日追授史克军、李琼、陈品东3名同志“十堰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市妇联还追授李琼为“十堰市三八红旗手”。

8月14日,省政府追认史克军、李琼、陈品东为烈士。8月16日,十堰全城泪别三烈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三烈士英雄事迹。新华网、人民网、网易、新民网、国家电网、新大洋网、荆楚网等网络媒体纷纷对相关新闻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最美搬运工”:用善举诠释什么是大爱 

专题十堰“最美搬运工”甘龙宝

甘龙宝是一名搬运工,租住在每月租金80元的木板房里,每天吃馒头喝白开水,靠在建材市场搬运砖头、木板、水泥挣钱。他却做出一件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的事:在十堰市举办的“圆梦行动”中,拿出5000元钱捐给需要上学的贫困大学生。今年2月,他还给一名“缺心”女童捐助3000元钱治病。他被广大市民称之为“最美搬运工”,被市总工会授予“最美农民工”称号。

甘龙宝今年49岁,家住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家中有八口人,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几个月大的孙子,妻子在家养猪,两个儿子目前待业,他自己三级残疾,耳朵偏聋,另患病需要定时服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于2010年到虹桥建材市场当搬运工。

甘龙宝说:“搬运工全靠力气挣钱,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主要是帮雇主搬瓷砖、木板、水泥等货物。我们每天就守候在建材市场,有时一连几天没有活干,就挣不到一分钱。活多时一个月可挣2000余元,活少时一个月挣1000余元。”搬一件四五十斤的地板可挣5角钱,甘龙宝至少要搬1万斤地板才能挣100元钱,搬50万斤地板才能挣5000元钱。闲暇时,他最喜欢看报,特别想帮助这些贫困学子。于是,他把自己攒了几个月的钱全部拿了出来。

甘龙宝扶危助困、捐资助学的事迹见报后,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都为甘龙宝这种无私的爱心之举动容,同时也将爱心送给他。有人看到甘龙宝炒菜的锅破了,专程给他送去新锅;一家理发店承诺为甘龙宝常年义务理发;有老板看到报道后,热情地给甘龙宝找活儿干;市人民医院将甘龙宝接到医院做免费全身体检和治疗;中国人寿十堰分公司免费向其提供了价值10万元的保险保障;市屠管办组织生猪养殖大户为其送去价值3000多元的6只猪崽……

 

“最美女孩”:多次捐出打工钱帮助他人

“十堰最美女孩”娇娇

“十堰最美女孩”娇娇从2008年起开始参与慈善活动,此后她多次助学,向需要帮助的人捐款。虽然每次捐款的数目都不是很多,但她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善行。

2008年12月27日,本报报道了郧县13岁留守少年石义伟意外致残,没钱治病更无钱上学的消息后,一个神秘女孩先后两次去探望石义伟,并捐出她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500元。记者赶到医院采访时,善良女孩已悄悄离开,这个女孩就是娇娇。

2009年,本报开展“八助贫困大学生”活动,这位善良的女孩又一次出现。当时,年仅19岁的她,每月只有500元收入,却连续4次为贫困大学生捐款。这个单纯、善良的女孩,被网友誉为“十堰最美女孩”。2010年本报“九助贫困大学生”、2011年本报“十助贫困大学生”活动中,记者都接到了娇娇的电话,她表示要捐款。记者见到她时,她马上从钱包里掏出300元钱,说这是她上个月的一部分工资。第二天,当她看到本报关于贫困生陈林的报道后,又冒雨从白浪赶到报社捐出200元。

陕西白河少女陈旗不幸患上尿毒症,其姑姑陈书侠带着她四处求医,2011年来到十堰市接受治疗,本报后来报道了此事。娇娇看了报道后,不仅去医院看望了陈旗父女,还留下350元善款后离开。

2012年8月12日,娇娇又来到本报编辑部,把手中一个奶粉罐交给记者,说是要为本报“十一助”报道的贫困学生献一份爱心。据了解,这是她出嫁前3年每天攒1元钱,一天天积攒下来的。这个单纯善良的女孩不仅感动了记者,还感动了众多热心市民。

 

“最美的哥”:化粪池救人遭遇不测

点击查看原文:两人化粪池里窒息而亡 其中一人为施救者

5月26日,45岁的的哥刘富海为了救人遭遇不测,他被网友称为“最美的哥”。上半年,他还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当日下午,车城南路一小区5楼,刚刚下班的的哥刘富海听见有人大呼“救命”。他到窗前一看,发现院子里有一位老太太正在呼救。见此,他连衣服都没有换,就直接冲下楼去救人。到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小区物业的白师傅搭梯子进入化粪池清淤,下去之后再也没有上来。帮忙清淤的另一名物业人员杨师傅跳进去救人也发生了意外。

刘富海见此情景,没有丝毫犹豫,不顾生命危险跳下池子救人,但是却发生了意外。闻讯赶来的消防、公安、医院工作人员联手救出4人,送至医院进行抢救,不幸的是刘富海遭遇不测。在事件发生之后,小区居民和社会各界对刘富海的行为给予高度赞扬。

刘富海是市亨运万顺达出租汽车公司一名的哥,生前是家庭的顶梁柱,全家六口的生活重担由他一人承担。其父母年近八旬,租住在顾家岗一民房,儿子当时技校毕业在家待业,女儿去年考入湖北医药学院,妻子是塑料厂临时工,收入微薄。

今年6月,“最美的哥”刘富海被茅箭区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不久前,市文明办也发出通知,号召向“最美的哥”刘富海学习。
 

“最美乡村教师”:34年如一日背学生过河

专题郧县“最美乡村教师”

在郧县南化塘镇罗堰教学点,方圆几十里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多年来,选派到这里的老师来了又走,但邹桂芬从19岁开始一直坚守在这所学校,一待就是34年。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每天早上5点,邹桂芬都准时起床、备课,吃过早饭,就匆匆赶到教室。讲完一上午课,已是口干舌燥、头晕眼花,她却不能休息,开始张罗学生们的午饭。部分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中午自带干粮充饥。她看到学生们中午在教室里啃冷馒头、喝凉水,心里非常难受。从2007年起,她每天用自家的菜、自家的粮食为学生们烹制可口的午饭。

为了帮邹桂芬照看学生,邹桂芬丈夫也放弃出门打工的机会,留在家里务农。山里的孩子穷,经常交不起学费,邹桂芬便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学生垫付。罗堰教学点前面是60米宽的滔河,每到雨季及上游水电站放水,河水暴涨时,邹桂芬就背着学生往返滔河两岸。这一背就是34年。

2008年秋天,天上下着大雨,河水已经漫过桥面,面对滚滚河水,她冒着大雨把学生们一个个背过河。等把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天已经黑了,她浑身湿透,一阵阵打着冷战,哆嗦着嘱咐学生们赶快回家,不要让父母担心。学生们安全回家了,她却冻病了。第二天,她仍带病坚持给学生上课。

邹桂芬的典型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广大读者对她的行为高度赞扬,并称她为“最美乡村教师”。她还获得 “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 “省劳动模范”、 “十堰市首届十大女杰”等称号。

“最美公交女工”:公交车上为陌生婴儿喂奶

10月21日晚,郧县一男子抱着出生仅4天的婴儿乘坐十郧城际公交回郧县时,婴儿因饥饿哭得嗓子都哑了。市城市公交集团公司正在哺乳期的女员工赵瑞主动给婴儿喂奶。网友盛赞她是“最美公交女工”。

27岁的赵瑞是市城市公交集团公司女员工。十郧城际公交开通之初,她在公交车上跟车服务。21日18时左右,赵瑞登上一台六堰开往郧县的公交车。车行至中途,车内传出婴儿嘶哑的哭声。赵瑞找到抱婴儿的男乘客,得知该男子带着出生仅4天的婴儿到十堰看病后回郧县。途中,婴儿饿了,哭得厉害,年轻的父亲手足无措。见此情景,赵瑞对婴儿父亲说:“我是新妈妈,我来给孩子喂奶!”随后婴儿吸吮到乳汁,顿时不哭了。几分钟后,婴儿吃饱了,赵瑞将婴儿还给孩子的父亲。

赵瑞的举动,赢得乘客的高度赞誉。当晚,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赞这位公交女工。网友“kyle300”说:“全城寻找这位十堰最美妈妈,祝福母子一生平安,平凡中的感动!十堰好人!大爱!”

当记者提起为陌生婴儿喂奶一事,她显得很淡定:“当时真的没想那么多,也没觉得不好意思。不过喂完奶,小孩不哭了,看到车里那么多人,我真的不好意思了。”对主动为不认识的婴儿喂奶,赵瑞认为没什么了不起:“我是一位妈妈,为婴儿喂奶是人之常情。”

11月2日,省交通运输厅运输处处长陶维号、市妇联主席王静特意来到市城市公交集团公司,看望慰问“最美公交女工”赵瑞。市妇联号召全市女性向赵瑞学习,将爱岗敬业精神发扬光大。市文明办也发出通知,号召大家向“最美公交女工”赵瑞学习。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