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职场日常是否也这样
吃饭靠外卖
高油高盐重口味
久坐办公八小时
起身活动靠“意念”
熬夜加班成习惯
奶茶、咖啡是常态
这些看似寻常的习惯
正在悄悄推高你的血糖阈值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旨在通过政策倡导、公众教育等形式推动糖尿病防控。2025年“世界糖尿病日”将聚光灯投向了我们每天朝夕相处的空间——职场,号召大家:“了解更多,行动更多,关注职场糖尿病”。
十堰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丁洪成告诉大家,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达1.4亿,其中职场人群(18—60岁)占比超过45%。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有60%为在职人员——他们大多身处管理、IT、金融、策划等高压行业。
久坐不动的“椅子囚徒” 现代职场人平均每天静坐时间达9.5小时,远超健康警戒线。 持续坐姿超过30分钟,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效率开始下降;超过2小时,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 压力与睡眠不足双重夹击 职场竞争带来的慢性压力导致皮质醇持续升高,这种“压力激素”会促进肝脏释放葡萄糖,同时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再配合普遍存在的睡眠不足(<6小时),形成破坏血糖代谢的恶性循环。 饮食陷阱无处不在 办公室里的高糖零食、含糖饮料、精致碳水外卖构成“糖分三重奏”。 一罐碳酸饮料约含糖35—40克,已超出世卫组织推荐的每日添加糖摄入上限。 健康意识的集体盲区 忙碌的职场人往往忽视定期体检,将“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典型糖尿病症状误认为工作劳累。
“微运动”打破静坐魔咒 设置每小时起身提醒,进行3—5分钟的站立、伸展或原地踏步。 研究证实,每坐30分钟活动5分钟,即可显著改善血糖反应。规律站立活动可将糖尿病风险降低30%。 智慧饮食对抗“办公桌肥胖” 遵循“半盘蔬菜、1/4蛋白质、1/4全谷物”的餐盘原则。自备健康零食如坚果、酸奶,拒绝甜蜜诱惑。 午餐后坚持散步30分钟,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压力管理与运动“碎片化” 推荐“番茄工作法”,每工作25分钟短暂休息5分钟,保障每天7小时优质睡眠。 运动堪比天然胰岛素,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坚持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球类运动等。 定期监测不侥幸 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高风险人群(年龄≥40岁、超重肥胖、有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久坐生活方式等)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 用药谨记遵医嘱 丁洪成强调,若已出现血糖异常,需严格按医生指导使用降糖药物,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避免血糖反弹。 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或精神类药物者,也需警惕血糖变化。 知识更新防未然 主动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识别早期信号——如莫名的疲劳感、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非典型症状。 单位提供健康支持 如设置健康餐食选项、鼓励工间运动、组织健康讲座、提供年度体检与糖尿病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