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秦洪涛 郑桢桢 封彦青)近日,十堰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七旬老人实施了高难度全腹腔镜下胆囊癌根治术。这项手术的成功,不仅标志着该院在肝胆系统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领域迈入先进行列,也为被喻为“癌王”的胆囊癌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
一份体检报告引发的“晴天霹雳”,七旬老人险些“开大刀”
70岁的王奶奶(化名)生活一直很规律,身体也素来硬朗。唯一的隐患,是多年前就已查出的胆囊多发结石。由于没有明显症状,她并未在意。然而,今年3月的一次年度体检,发现其胆囊里长了一个“新东西”,结合其多年的胆囊结石病史,医生高度怀疑是胆囊癌。
团队进行会诊。通讯员供图
“我平时一点感觉都没有,怎么会是‘癌’?”这个消息让王奶奶彻夜难眠。第二天,家人陪着她辗转多家医院咨询,得到的建议却如出一辙:由于肝门部多发肿大的淋巴结,疑似存在转移,腹腔镜手术风险极高,不仅可能清扫不彻底,还面临大出血的风险,建议开腹手术。
“医生说,开腹就要在肚子上划开一道15至20厘米的口子,还可能要切掉一部分肝脏。”想到巨大的创伤、漫长的恢复期和未知的风险,王奶奶和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就在近乎绝望之际,一则消息点燃了全家的希望——朋友推荐了在微创领域经验丰富的十堰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涂华华教授团队。
“打几个小孔”的微创手术,实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带着最后一丝希望,王奶奶一家找到了涂华华教授。经过团队严谨细致的术前评估,一台高难度的微创手术如期进行。
手术中,涂华华主任团队仅在王奶奶腹部打了几个1至2厘米的“钥匙孔”,借助3D高清腹腔镜,手术视野被放大数倍,原本错综复杂的肝门结构一目了然。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在狭小的空间内精准操作:完整切除了肿瘤及受侵犯的部分肝组织,仔细解剖并完美分离了与肝动脉、门静脉等重要血管紧密粘连的淋巴结,实现了彻底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中出血量极少。
“微创手术对患者来说是福音,可对医生而言,难度却呈几何级增加,挑战大多了。”涂华华主任解释道,“胆囊癌被称为‘癌王’,因其早期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且解剖位置特殊,紧邻肝脏、胆道、门静脉等生命线。传统开腹手术视野直观,但创伤巨大。而腹腔镜手术,则要求术者在‘方寸之间’完成最复杂、最精细的操作,既要彻底清除肿瘤,又要绝对保护好周围的重要组织,这需要极其扎实的解剖功底和高超的腔镜技术。”
从“大刀阔斧”到“精雕细琢”,技术革新带来康复革命
得益于微创手术的优势和多学科团队的精细化管理,王奶奶的术后康复之路异常顺利。术后24小时,她便能下床活动、进食流食;术后第二天,已恢复正常饮食,各项指标迅速好转。出院时,腹部那几个几乎看不见的小孔,让她和家人感慨万千:“真没想到,这么大的癌症手术,恢复能这么快!”如今,该院肿瘤科密切随访3个多月,CT复查显示王奶奶体内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征象。
“微创的优势,绝不仅是切口小。”涂华华主任强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技术层面的革新。在腹腔镜的放大效应下,我们能更清晰地辨识微细血管和淋巴管,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解剖和更彻底的清扫,这在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同时,也为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此次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是涂华华主任团队厚积薄发的结果。术前,团队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准“导航”,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采用“模块化”流程,确保每一步操作都严格遵循无瘤原则,将肿瘤播散风险降至最低。
从“开大刀”到“打小孔”,从“跟跑”到区域“并跑”甚至“领跑”。这一台手术的成功,是十堰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技术实力迈向更高水平的缩影。涂华华主任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肝胆胰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领域深耕,不断优化技术流程,用更小的创伤,为秦巴山区百姓承载起更大的生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