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冠脉介入团队成功完成医院首例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标志着这一冠脉无植入新技术正式纳入该院心血管疾病诊疗常规项目,为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人性化的治疗选择。
31岁的黄先生(化姓)在运动时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休息后虽能缓解,但症状反复。经冠脉CTA检查发现其前降支存在重度狭窄。面对可能需要植入永久性金属支架的情况,黄先生顾虑重重。在了解到“生物可吸收支架”这一技术后,他来到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赵继先的门诊寻求帮助。
赵继先主任介绍,生物可吸收支架为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年轻、对金属支架存有顾虑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该支架适用于血管条件合适、需保留后续治疗空间的患者。经评估,黄先生符合植入条件,最终由沈俊和张焕鑫博士团队为其成功实施手术。术后复查显示支架贴壁良好,狭窄解除,血管恢复自然形态。黄先生术后第三天顺利出院,症状显著改善。
沈俊博士表示,生物可吸收支架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在完成血管支撑使命后,2-3年内可逐步降解并被人体自然代谢,实现“血管无残留、功能再恢复”的突破性优势。该技术适用于血管弹性较好、植入处无较大分支血管、病变局限的冠心病患者,尤其适合年轻患者,可避免终身携带金属支架的负担。(十堰人医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