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记者 代世旭 通讯员 何梦雪 刘赛 报道 壮大集体经济,产业是根本。化龙堰镇作为全县高标准设施蔬菜专业乡镇,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紧盯优势产业,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联农带农兴产业、延链条、助振兴、促共富。目前,全镇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其中6个村集体经济超过35万元。
记者7月20号在化龙堰镇汤峪河村的蔬菜种植基地看到,刚刚从大棚采摘的辣椒和豇豆,经过分类整理,当天就及时发往全国各地。
蔬菜基地负责人周立典告诉记者:“基地现在每天辣椒可以采摘四千到五千斤,豇豆一天可以采摘五百斤,已经连续采摘了一个月了,还可以采摘一个月。”目前,基地生产的辣椒大部分销往湖南,豇豆主要销往竹山、十堰等本地市场,每天毛收入在一万七八千块钱左右。
许多村民来到基地里打工,工资按天结算。汤峪河村村民张明锦说:“现在每天有100块的工钱,农闲时来挣个“现钱”,一年多的能挣万把块,比原来自己种划算多了。”
化龙堰镇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打破“产业分散”的发展格局。组建了上湾村、上营村、高桥村、汤峪河村、长望川村片区联合功能型蔬菜产业链党支部,实现产业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依托市场主体、农民合作社等渠道,盘活地区闲置资源,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高标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露地蔬菜4000亩。坚持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通过建立“产业链党支部”,把32名党员、7家市场主体和相关农户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积极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先后吸纳景元家庭农场、金地园农业合作社、骏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为入党积极分子,为党员队伍注入新鲜活力。坚持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的“三金”利益链接模式,把村民紧紧吸附到农业产业链中。
化龙堰镇党委书记阮鹏飞说:“每年我们全镇30多家市场主体为群众发放薪金、租金1800余万元,提供稳定务工岗位600余个,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真正实现发展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