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卓泽渊谈“道德重建”-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卓泽渊谈“道德重建”


作者: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30日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李柯勇、侯大伟)面对2011年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道德事件,中国社会“道德重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除了呼唤良知,还需要什么?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卓泽渊。他认为,应该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为道德保驾护航。以下是他的谈话:
  我们走出道德困境靠什么?靠发扬什么精神,以及美好的召唤,会有一定效用,但是它的有效性不足或者相当有限的。今天,我们面临道德困境的问题出在道德的自身属性上,要对症下药。
  道德本身是模糊的,缺乏明确肯定的属性;道德还是多元的,不同人也许有不同的道德认识。同时,道德还缺乏外在强制性,最终要通过良知发挥作用,强调自律自觉。所以一旦出现道德问题,完全靠道德是难以解决的。
  真正能保卫道德的是法律。因为法律是明确的,有章可循,有据可考。法律是唯一的,同时法律还是外在强制的。所以说,法律和道德是相映成趣的、相辅相成的。
  道德底线以上的是张扬、是鼓励,法律不必介入。如果一定要介入,也就是如何予以褒扬的问题。道德底线以下的,则必须法律介入。法律如果能把严重不道德的行为打击了,也就保卫了道德底线。所以说,道德的疾病需要法律的药方来治理。事实上,一些非道德行为本身就是违法乃至犯罪行为,如严重的不守信用,是道德问题,也是欺骗、诈骗、违约的违法或者犯罪。
  道德张扬的是高尚、是美德、是崇高,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对有些行为,用道德来惩治,就是用高尚来治理卑劣,那是治理不了的,一定要用法律来治理卑劣。所以说,道德和法律应该各归其位。道德张扬崇高,法律惩治邪恶;道德是一种高尚的善良引导,法律是一种世俗化的惩恶工具。
  法律在价值追求上,从来都不保护坏人。只要不是专制的法律、邪恶的法律,在立法者的主观上一定是保护善良,并追求美德的。
  但我们还需要警惕执法上的偏颇。有的执法者没有把法律的道德目标体现在执法实践中,这就是法律实施上的悲哀。现在司法审判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司法裁判越来越具有社会公共政策的意味。这就给司法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有道德价值判断能力。法律要通过惩治邪恶来彰显高尚,并始终为道德服务。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