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为了红庙村全体村民的生活幸福,房县东城小学驻红庙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自驻村以来,一直秉承使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三年多来,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精心谋划和共同努力下,红庙村完成了由贫到富、由穷到兴的完美蝶变。
● 陈军
2017年7月10日,房县东城小学驻红庙村精准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陈军和工作队员杜昌平一行进驻房县姚坪乡红庙村,正式开启了驻村帮扶工作。弹指一挥间,已三年有余,回首三年多来的扶贫生活,有喜有忧、有苦有乐,幸——不辱使命!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初来红庙村,我们被眼前的落后景象深深刺痛:全村仅有一条3.5米宽的硬化进村公路,到村组到农户,全是泥巴路;没有通讯基站,手机仅有电信信号可用,不知哪儿的基站发出的,很不稳定;全村仅有3户砖房,村委会算一户,其余全是干打垒土坯房;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几根矗立的电线杆和夜晚偶尔从窗户窜出的微弱电灯光好像向人们诉说,红庙人与现代文明也有邂逅。眼前的现状让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如何改变这一落后面貌,完成驻村扶贫使命,我们思索了很久很久,同时也坚定了我们不或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
脚步丈量出村情,真心唤醒起激情
七月,骄阳如火。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户情,我们冒高温斗烈暑,仅用了9天的时间走访了全村104户贫困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帮扶队员的帮扶活动开展和驻村帮扶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对于我们的入驻,群众大多持怀疑观望态度:认为与历届的工作队一样,坚持不了多久,走走形式罢了,村上的事,还是村干部说了算,精准扶贫也就是一阵风,这阵风刮过了也就算了,对我们也没抱多大幻想。每每遇到此现象,我们就耐心给与解释,认真宣传政策。不管山高路远、雨雪阴晴,不论哪一户有什么问题和困难,我们都能第一时间赶到,帮忙排忧解难。同时,细心观察,及时发现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力所能及的及时帮助给予解决。如:帮农户带带东西、接接学生、干干农活、跑跑路等,渐渐地,群众改变了看法,对我们逐渐认可起来,有事儿也愿意找我们商量解决,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脱贫致富的热情也有了。
真做实干抓帮扶,克难攻坚促发展
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确保人人有安全住房。三年来,红庙村建设2个小区,安置易迁或D级危改对象59户,动员进城12户、进镇10户,完成17户C级危房改造建设项目,全面落实“消危减土”工程,拆除土旧危房,确保全村104户380名贫困对象人人有安全住房。同时建成猪圈、农具房、公厕、菜园等59间(处),确保贫困户迁得走、留得住。虽然建设资金都有政府承担,但建设前期的选址、拆迁动员、占地补偿及建设中的质量监管、建设后的矛盾化解、住新拆旧等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这些,工作队都不甘落后,谋划在前、冲锋在前。
抓基础设施补短板,解决群众生活“五难”。三年来,为解决红庙村的落后交通状况,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内部挖潜,新修并硬化产业路2条3.1公里,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修建2处饮水设施,全村177户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群众用水难;修建3个通讯基站,实现了通讯三网全覆盖,解决了通讯难;新建标准化卫生室一个,解决了就医难;新建了文化广场和党员群众活动中心,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通过农网提升改造和2个供电台区的新建,农户用电有了很好的保障。
长短结合抓产业发展,促农户增收有源头活水。一是紧扣姚坪乡制定“三区一带”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银杏300亩、黄姜200亩,确保户户有产业。二是强力推进产业“种满养满”行动,全面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实现 “1211”(户均10株果树,输出1个劳动力,养殖2头生猪、100只土鸡)产业发展目标,确保务工输出、产业链接到村到户全覆盖。如今,全村成立劳务公司1个和生态种养殖合作社1个,每年输出劳动力稳定在100人次左右, 95%以上的贫困户已牢牢联结在“三区一带”特色产业链上,实现户均年增收35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4年增长50%,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
严防死守抓疫情防控,确保村民健康无疫情。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高致病高传染性新冠肺炎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疫情就是命令,为抗击新冠肺炎,我们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奔赴姚坪乡红庙村抗疫一线,驻村扶贫工作队就地转化为防疫工作队,积极参与到抗击新肺炎的战域中。由于红庙村抗疫力量少,我们每天既要入户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还要把守进出村路口,这样一干就是五十多天。由于走得匆忙,加上对疫情估计不足,我们的防疫生活物质准备的不够充足,阳春三月还是冬装在身,生活全靠麻辣酱和群众送的菜度日。由于封城封村太久群众出现急躁情绪,动不动就向我们撒气,我们只得耐心解释疏导情绪。虽然工作生活很艰难,但我们一直在战斗,直到抗疫结束。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村无疫情发生。
做好扶贫工作加试题,谋划红庙发展新篇章
乡村治理走新路。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红庙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创新完善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为抓手,着力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夯实乡村治理根基,营造良好乡村治理环境,助力脱贫攻坚。
用足用活到户政策。严查细筛应享受但未享受到户补贴补助情况,确保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养老保障、兜底救助、残疾救助、生态补偿等各类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全覆盖,将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每家每户。
力促社会稳定和谐。扎实开展信访维稳和扫黑除恶整乡推进专项行动,对每一个信访事项全力做到“三个见面”和“四个到位”。结合扫黑除恶整乡推进行动,对合理信访诉求解决到位、无理诉求教育到位、生活困难帮助到位、违法行为打击到位,确保信访“案结,事了,人稳”。
宣传教育倡新风。一是抓好“三个载体”,实现政策宣讲全覆盖。充分利用政策宣讲户院会、进村住户户户走到、宣传栏等载体,让广大群众对扶贫政策应知尽知,政策知晓率大幅提升。二是开展“四好创建”,村村营造出“扫干净、放整齐、疏通豁、擦亮堂”的浓厚氛围。三是着重开展习惯教育、风气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教育、脱贫光荣自尊教育“五大主题”教育,强力开展移风易俗人情新风行动,树立典范正民风,激发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决战贫困的内生动力,营造向上向好的文明村风。
茶旅融合布新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4月,房县顺利脱贫摘帽,红庙村也随之脱贫出列,后扶贫阶段,如何让贫困户稳定脱贫、如何由脱贫迈向致富新阶段、精准扶贫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摆在我们扶贫人面前的加试题。村两委和我们工作队经过深入谋划,决定着力发展茶叶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实现茶旅融合发展,促进茶旅产业培壮育强、农民增收致富。如今,我村已改造老茶园50亩,新建茶园400亩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乡村旅游、民宿产业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如今的红庙,产业红红火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安居乐业。每到夜幕降临,小区的路灯准时亮了起来,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大妈大嫂们也学起城里人挑起了广场舞,大爷大叔们看看电视上上网,时不时地也谈论着国家大事……一片祥和热闹的景象!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用多久,红庙村将以更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