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 程磊 报道:近年来,房尹吉甫镇党委围绕抓基础、抓落实、抓质效、守底线要求,以提升党组织组织力为契机,强化党建引领,精准发展产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基础。
一、突出主责主业主绩,聚合优势加大牵引力
提高站位谋划。精准脱贫,产业先行。镇党委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作为人民富裕的“一号工程”,坚持在产业扶贫中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逐步探索出“党支部+市场主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四位一体服务发展模式,实现了基层党建与脱贫产业双促进、双提升的局面。
强化统筹推进。尹吉甫镇地处二高山,土地资源匮乏,气候易涝易旱,产业发展一度出现“信心满满、收入惨淡”“一年种两年慌,三年无人问,四年要遭殃”的窘境。镇党委深入开展调研,组织开展“精准扶贫、产业先行”讨论,确定了以艾草为主,以畜禽、中药材、高粱、茶叶为辅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地里种满、圈里样满、劳力用满”为主的3满行动,逐步趟出了一条长短结合、持续稳固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按照产业相同、地域相邻的原则,分产业、分片区成立6个功能型产业党组织,全面提升产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实现产业发展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主体集中、功能集合、发展集约的抱团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全镇发展艾草6000余亩、高粱600余亩、中药材500余亩、茶叶600余亩,各类畜禽4万余头(只)。
以上率下示范。镇主要领导统筹,亲自挂帅主导1个产业,联系1个牵头职能部门、协调1个工作专班、指导10名产业大户,以上率下促进产业落实落地。在原驻村领导基础上增加一名副科级干部驻村,指导村级党组织按照“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原则,逐户逐人发展产业,形成了以七星沟村为中心的宝堂寺文化旅游片区、以榔口村为中心的艾草农旅康养片区、以珠藏洞村为中心的库区垂钓观光休闲片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增值功能和溢价效用正逐步显现。
二、突出选人育人管人,筑牢堡垒催生战斗力
产业兴衰、事业成败,关键在人。镇党委围绕决胜脱贫攻坚选贤任能,在选优书记、育强后备、管好党员上下功夫,把最优秀的干部人才汇集一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支部带领,锻造“桥头堡”。“富不富,看支部”,把支部建强,产业兴旺、脱贫致富才有主心骨。采取“3+1”(1名县领导挂点、1名乡镇领导包村、1个机关部门结对帮扶1个软弱涣散村)模式,对4个后进村党组织列出问题清单,“一村一策”进行集中整改。按照“一好双强”标准,加强从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等人群中选拔村书记,结合换届调整4名不胜任村书记,选派1名优秀机关干部下派任职,选优配强“领头雁”。通过跟踪培养、设岗锻炼等方式,每村储备4-5名后备干部,蓄足源头活水。推行村医村教、合作社(企业)出资人兼任村“两委”班子成员,优化党组织班子结构,领办专业合作社,带头发展产业,群众有了发展主心骨,产业致富热情空前高涨。
党员带头,争当“排头兵”。实施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工程,确保每个村培养4-5名入党积极分子,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年轻党员。结合“十星级党员”争创,设置“致富星”“帮扶星”等相应的星级指数,支持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开展党员“1+N”结对帮扶活动,引导全镇党员在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广双湾村经验做法,从党员管起严起,大力整治人情歪风,以优良党风促民风转变,央视《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等栏目连续深度报道,在推动精准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的同步脱贫。双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有权,联合其他3名村干部自掏腰包10余万元,领办仙境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回本村能人建设绞股蓝加工车间,带领群众发展绞股蓝200余亩,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同时,带动48户贫困户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
大户带动,培育“开路人”。结合“进村住户、户户走到”,村村建立能人大户台账。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原则,深入开展能人大户技能培训,带领产业大户走出去看、同行业比,帮助其解放思想,转换思路。因地制宜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明确党员能人大户产业发展指导职责,帮助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围绕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培育宣传一批“产业发展标兵”“致富榜样家庭”,通过现身说法,鼓励帮扶群众发展产业,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真金白银”。沈家湾村一组能人大户邹启山头脑灵活,发展产业意愿强烈,通过镇村干部做工作,动员其响应全镇产业布局号召,对接武当神艾市场主体开展艾草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发展艾草产业200余亩,带动贫困群众户均增收4000余元。
三、突出为民富民利民,践行宗旨增强凝聚力
产业配套“走心”。乡党委牵头,跨领域、行业、层级、地域,引进11家企业,组建尹吉甫产业园,成立园区办公室,负责沟通协调、代办服务,促进园区企业龙头作用发挥。推广一园四联模式,即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推动基地联建联动、生产联种联营、服务联接联办、市场联创联销,推动各类资源、政策、项目、资金、服务下沉,使产业布局更具规模、服务代办更加高效、产销渠道更有优势、农民增收更加稳固,一园四联模式快速推动了园区艾草、玻纤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园区艾草、玻纤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产值达1.1亿余元。
产业形态“摄魂”。按照“全产业谋划、全要素参与、全方位带动”原则,重点围绕艾草产业“千亩村、万亩镇”目标,重塑产业金字招牌。发挥武当神艾公司的龙头作用,按照包种苗、包技术、包回收、包脱贫的机制,带动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武当神艾产业园建设,联合湖南可孚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集中人力、技术、资金,着力打造上市公司。在8个村(场)全覆盖组建村级专业合作社,链接300余户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参与艾草种植、收割、加工等环节务工增收。依托贫困地区网络销售平台、西关印象体验店和本地专业合作社,打造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产业模式“吸金”。为打消农户“市场需要草当宝、无人问津药是草”的产业发展顾虑,镇党委多次组织召开企业、能人大户座谈会和户院会,总结探索出确保群众增收的三种产业发展模式。对有劳力自主发展产业的,与企业提前议定保护价,兜底收购;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入社入股的,获股金分红;贫困户参与产业种植、加工环节的,获务工收入。劳力较弱的贫困户,以村干部(党员能人)为中心,共同组建产业帮带发展小组,每个干部带动1-5户,干部任小组长,按照技术规范开展小组内劳动互助,抱团发展、共同增收。基本无劳力的贫困户,引导其自愿将产业奖补资金、申请的扶贫小额信货资金入股村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托管代种协议,委托能人大户或合作社种植,按协议和股份获得5%左右的经营性收入。全镇通过打造富民金色产业模式,带动能人在产业链聚集,群众在产业链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