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记者 代世旭 实习生 谢圣 报道 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总要找点事儿做,才感到生活很充实。正是凭着这股子劲头,他不断克服着生活中面临的一个个困难。这些年来,他通过养殖、酿酒、就近务工等多种增收方式, 让全家走上脱贫之路。今天《我的脱贫故事》 ,我们向你播出中坝乡龙驹山村三组贫困户刘道富的脱贫故事。
这一段时间,刘道富很忙。在他家的猪栏里,母猪下了七头小猪崽,这让他很高兴。他常常在猪栏边,查看小猪生长情况。今年老母猪下了两窝,第一窝下了七头小猪,第二窝下了七头小猪。
受疫情影响,刘道富没能出门打工。今年以来,猪崽不愁销,市场价格一直不错。但每次看到一头头小猪崽,他心里又感到阵阵痛惜。今年,母猪先后下了两窝小猪,但是由于管理不到位,好几头小猪被压死。
刘道富说:“ 一起死亡了四个,损失了4800块钱,都是没有照顾好造成的,人忙了照顾不过来。”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为了避免再次出现问题。刘道富只能做到勤观察,常管理。
刘道富今年57岁,30年前,他家住在远离公路的山坡上,由于交通不便,他曾经过了一段贫苦的日子。
“我当时住的是牛毛毡房子,周围用竹子和纸壳子夹着,住了两三年,那时候,孩子老大两岁,老二只有一岁。”
为了改变全家的贫困状况,刘道富决定依托居住地周围山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土鸡和生猪养殖。2002年,养殖产业稍有起色。但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他家喂养的狗咬伤了邻居,要赔一大笔钱。
“ 那时候的一万多元差不多能盖三间房子啊,那不是吹啊,一般的那砖才多少钱啊,一毛多钱一块啊。你说一万多元钱可是还能做个什么啊,那都白白打给别人了啊,这就是点背啊。”
生活真正的转机是出现在2014年,由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刘道富全家的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他告别了山顶上的闭塞生活,搬到了县乡道路旁边。他认为,搬到了新地方,就更不能闲着,必须要发展好产业。当年,他饲养牲猪16头。考虑到饲养的都是本地黑猪,市场前景应该不错,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当年夏天,由于天气火热,加上养殖规模较大,担心出现问题,他决定把这些土猪全部销售。
刘道富说:“ 先喂着还不是想着卖个好价钱,之后喂到夏天天气热了不敢喂了,每条猪都是三百多斤,后来找人买,他给我两块钱一斤,好没办法我只有把它卖了,不卖又不行,你要是不卖,夏天一过,糟了,更亏大,我只有把它卖了。”
后来,刘道富才知道,当时外地市场生猪价格每斤是四块钱。辛苦忙了大半年,仅仅是没有亏本。
这件事让刘道富意识到,在农村发展,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一项产业上。要想稳定增收,必须要多找门路,做到相互补充。同时,每天都要干事儿,不能在家闲着。他决定做好打短工、养殖、酿酒三件事。
2016年,他在一家林场加工木材,当年,务工收入很不错。
刘道富说:“我在外面打工挣了五万多元,家里的猪啊、什么庄稼全部都做了的,我在门前做事,那一年还比较过得去。”
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刘道富养猪规模不在盲目扩大,转而把重点放在饲养母猪上。2019年,他种了15亩地的高梁,收获高梁7000斤。首批酿制的高梁酒卖了500斤,收入1.5万元。
“我的要求就这样嘛,你别说国家还扶持你,就是不扶持也要攒劲努力,自己努力。” 刘道富说。
记者手记:
一个朴实的农民,一个质朴的梦想。采访中,刘道富反复说着的一句话就是,“在农村,人不能闲着。”只有忙起来,生活才会充实,前途就会有希望。虽然历经坎坷,刘道富一直在用汗水和付出,迎接着希望。
脱贫攻坚又到了关键的时候,我们相信,广大农村一定会有更多的刘道富,用实干获得回报,用勤劳摆脱贫困,用劳动赢得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