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记者 代世旭 通讯员 郑舒鑫 实习生 谢圣 报道) 王德元是房县农商行驻姚坪乡碾盘村第一书记,2019年4月,他来到碾盘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他和队员们一起把碾盘村当做第二故乡,把村里的群众当作“亲人”。一年多来,他和村两委一起着力改变村里群众吃水难、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薄弱等状况,让这个位于大山上的深度贫困村发生了新变化。
碾盘村是姚坪乡最偏远的自然村之一,位于大山之上。虽然从山顶可以看到清澈的堵河河水,但村民们看得到水却吃不到水。2018年以前,一到天旱的时节,村民们吃水十分困难。
60岁的许世莲是碾盘村一组的贫困户,去年搬进了村里的集中安置小区。一见到记者,她就高兴地介绍了生活发生的变化。过去吃水困难的情景,许世莲记忆犹新。
许世莲说:“ 以前吃水很不方便,要到山沟里挑水。走的有差不多两里路。我们这一天,喂的有猪,洗啊、弄啊,一天得要两挑水。 我空里需要歇肩,我不歇肩我挑不回来。”
2019年4月,刚刚驻村的王德元在走访中发现,解决群众吃水难是摆在面前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题,王德元和村两委一方面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另一方面,在村里想方设法寻找人畜饮水点。那一段时间,王德元和工作队员一起跑遍了村里的每一道山梁,对山上的每一个水源点都做了登记。结合村里的实际,他和村两委向乡党委汇报相关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设建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在县水务局的大力支持,2019年秋天,村里新建了4座蓄水池,实现了小区群众家家吃上了自来水。碾盘村全村村民饮水基本达到“用水保障、水质达标、取水方便、缺水时短”四个标准。
碾盘村位于姚坪乡西北,距离乡政府16.5公里,全村版土面积10.5平方公里,共有153户469人,其中贫困户98户3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4%。碾盘村由于位置偏僻,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一直很薄弱。村里精壮劳力大多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王德元和村两委经过商量,决定引导留守在家的村民发展种养殖产业。为了让村民们发展产业有信心、有奔头,他主动向农商行领导汇报,争取针对农户的奖励政策。
王德元说: “我们工作队来了以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办法。一亩药材奖励两百块,一亩魔芋奖两千元,银杏是每一斤奖励四毛钱,一只鸡奖五元钱,其他种药材都是一亩奖一百元。”
胡世强是村里的产业大户,发展有白芨、花椒、银杏等产业。王德元经常到他的基地里,了解药材长势情况,鼓励他把产业发展好。
在县农商行的大力支持下,胡世强的产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去年成为村里拿到奖励最多的农户。两年来,共获得产业奖励资金近1.5万元。
优厚的政策,进一步增强了胡世强的信心。目前,胡世强已经发展山羊150只,肉牛16头,土鸡140只, 生猪两头,药材白芨6亩,银杏5亩,花椒一亩,成为响当当的产业发展大户。
王德元说:“ 根据他们这的现实情况,我们农商行党委高度重视,研究了一套切合实际的方案,重点是以奖代补,不养懒汉发展产业,促使老百姓大力的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现在已经,最多的一户得到奖励,两年就得了一万四千元。少的也是一两千元。我们这几年每年农商行投入将近十万元作为以奖代补。”
胡世平是村里的贫困户,从2018年开始发展土鸡产业,去年养殖规模达到了2000只, 纯收入达到了7万块钱。今年,他发展鸡苗6000只,销售了4000只,实现销售收入四万多块钱。为了支持胡世平把产业做强,王德元帮他联系了5万元的免息贷款,并积极兑现奖励政策。
胡世平说:“去年奖了我接近两千元。按五元钱一只鸡苗(这个标准)奖的。今年估计大概也在两三千元左右、三千多元。”
驻村一年多来,碾盘村特色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发展银杏130亩、北柴胡100亩、养牛53头、养羊100只、养鸡5000只,产业覆盖率达到100%。村里农业专业合作社已达到两家,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比例达到68.5%。村里已经建成扶贫作坊1处,带动贫困户6户27人。村集体收入每年达到5万块钱。
王德元表示,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既然来了碾盘村,就要和村两委一起把这里的老百姓带领起来,引导他们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