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故事丨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故事丨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58年光阴流转,它从茫茫荒原变为生态宝地。它是一面墙,一面抵御风沙的墙;它也是一片海,一汪绿意葱茏的海。它,就是塞罕坝。

原来的塞罕坝究竟什么样?塞罕坝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怎样的塞罕坝精神?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到来之际,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述的塞罕坝的故事,又会有哪些新的感悟?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然而,这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土地,几十年前却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经常受到沙尘暴的影响。原国家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的坝上地区建立大型国营林场,来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

1961年,原国家林业部工作人员在坝上考察了3天之后,在红松洼一带找到了一棵生长旺盛的天然落叶松,证实了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由此,林场的地址选在了塞罕坝。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

在建场初期,林场选择从外地调运落叶松苗木,但苗木根系在调运过程中大量失水,难以适应塞罕坝干燥寒冷的气候。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1964年,林场职工集中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连续大干3天,在516亩荒地上种满了自己精心培育的落叶松幼苗。同时,林场为了进一步提高植树效率,根据当地地势不平的情况改良了植苗机,并创新了全光育苗技术,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幼苗成活率提高到了96%以上,濯濯童山逐渐披绿。上世纪80年代,林场完成了大规模造林。

除了育苗造林,瞭望火情也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防火瞭望员克服了早年间不通水电的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片茫茫林海。

现在,塞罕坝每年为华北地区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真正做到了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把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