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程培武 记者吴宏强
初冬时节,记者在沙河乡火光村明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看到,菇农正在操作烘干机将鲜菇加工成干菇。“我这个合作社共发展袋料食用菌50万袋,今年产值可以有300万,带动了2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合作社负责人朱明东乐呵呵的介绍起来。
如今,在房陵大地,像朱明东这样的新型农民还有很多。他们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种养殖业,在让自己腰包不断鼓起来的同时,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产业兴农、项目强农、政策惠农、改革活农”战略,开创了全县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2016年,预计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4亿元,比2012年增长69.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3元,比2012年增长85.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粮油生产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粮食总产平均为15.13万吨,粮油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二是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五年来,立足资源优势,以“四个百万”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为重点,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食用菌、核桃、山羊、蔬菜、大鲵、烟叶等为主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长短结合、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2016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达71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41亿元。二是大力实施“一区三园”战略,全县园区建设面积达到1.5万亩。三是订单农业步伐加快。全县共有26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同农民签定农产品生产或购销合同,特色农产品订单面积达60多万亩,订单金额超过8亿元,带动10万农户、40万农民。四是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县共培植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2家、专业合作社381家、家庭农场216家、专业大户1872户。五是“一村一品”效果显著。全县千亩以上的集中连片产业基地27个,500亩以上地块86个,专业村121个,标准化示范园区120个,示范户3100户。六是品牌农业快速发展。五年来全县新增“房县黄酒”“房县娃娃鱼”“房县冷水红米”“房县绞股蓝”“房县白及”“房县北柴胡”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房县绞股蓝”“房县白及”“房县北柴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通过核准,“九湖湿地”“神农顶”蔬菜商标已得到国家工商局受理。全县累计在食用菌、蔬菜、豆制品、茶叶、畜产品等领域获得“三品”认证42个。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近五年来,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五年共兑现惠农资金达10.7亿元,农民人均年平政策性增收300多元。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产业来办、项目来抓,五年来,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达9.8万人,累计输出劳务5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81亿元。
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一是竹房城镇带建设成效显著。竹房城镇带房县片区通过五年的建设,城关、红塔、军店、化龙堰、窑淮“一城四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基本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二是“生态家园”创建深入实施。自2014年开展“生态家园” 创建以来,全县共创建“生态家园”51个,窑淮三岔、野人谷桥上等10个村获得市命名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