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昝俊报道:“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虽然突发的疫情给今年春耕备耕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春光不等人,为确保群众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化龙堰镇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抓住农时进行春耕春播。
防疫不松农时不误,春耕备耕如火如荼
在化龙堰镇上营村,站在设施蔬菜大棚放眼望去,一片绿意盎然,自走式喷洒机在大棚里喷洒水。“今年幼苗长势特别好,现在气温升高了,洒水和病害防治可以用自动喷药机同步进行,效率高、速度快,还节省人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臣俊说,承包的设施蔬菜一天就能喷防一遍。化龙堰镇上营村书记昝绪兴说,今年虽然受疫情的影响,但我们村在统一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也把握了春耕备耕的有利时机,统一对大棚进行了消杀,然后统一及时购买了春耕农资物品,并且组织务工贫困户有序的进行蔬菜育苗。截至目前,我们村共育苗番茄、辣椒、黄瓜、四季豆、圣女果、豇豆380亩,预计今年产量可达到60多万斤,收入达到140万元,带动67户贫困户207人到基地务工,实现贫困户产业链接全覆盖,造血能力得到增强,群众就业有平台,劳动有收入,脱贫有保障。
当前,正值辣椒幼苗舒枝展叶猛长时节,能否及时给幼苗施肥、防治病虫害,直接影响着一年的收成。在化龙堰镇上湾村鸳鸯柏生态有限负责人周金龙的育苗大棚里,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员赵运武在教周金龙如何进行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移栽。
随着气温回暖,忙碌的农田里也春意渐浓。走入作峪村,十几位农民分散在田间,正在锄地。村民洪良菊前不久已经把地粗略犁了一遍,他准备这两天把土块锄细,以备插种秧苗。“虽然有疫情,可农时不等人,精耕细作不能松劲。”洪良菊说。该镇通过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务、送保障活动,引导农民和各类种植户有序下田、分时下地、分散干活。目前,全镇全面有序开展春耕备耕,耕整进度已达六成、播种进度约三成。
沿着一路黄灿灿的油菜花,进入高桥村。葡萄采摘观光园的村民们忙着平田整地、测距挖坑,施肥洒水、移栽葡萄树树。化龙堰镇纪委书记董智说,因地制宜发展葡萄经济是巩固产业造血脱贫成效的重要支柱,在确保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湖北锦鸿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发展200亩葡萄采摘观光园,按照产加销一体化模式生产经营,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疫情带来新挑战,春耕描绘新图景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耕备耕在农资供应、农民下田、农机作业等方面遇到不少新挑战,但并没有打乱生产的节奏,镇党委、镇政府通过视频调度会或到田间地头查墒情、查长势、查病虫,开办田间课堂,现场指导各村抓紧抓实抓细,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抓紧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不误农时。为春耕农田里增添了一番新景象。
化龙堰镇农技中心主任赵运武说,为了不耽误春季农业生产,我们组织农技人员做好“线上+线下”服务和指导。我们镇上首先是组织了三家农资店统一配送种子、农药、化肥,到村到户;其次,由我们的农技中心通过微信群和QQ群,向农户发布小麦、油菜、油葵、核桃、葡萄、黄桃等春季管理技术信息,对于一些特殊的农户,需要上门指导的,由我们农技中心组织专人上门进行一对一指导;最后是我们镇上有序的组织对果树进行了修剪、施肥,并且对小麦、油菜的病虫害进行了统防统治。
抓关键补短板,夯实“脱贫”基本盘
虽然遭遇疫情,但各村在疫情防控和就业创业统筹推进下,抓关键、补短板,牢牢稳住“脱贫”基本盘,战“疫”之时不忘护好贫困户“钱袋子”,为实现今年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越是在关键时期,越要稳住“脱贫”基本盘。稳步脱贫,产业先行,全镇一盘棋进行产业谋划。围绕打造具有辐射带动能力、能够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扶贫产业,逐村选地块,选品种,选产业带头人,找市场主体,全力推进产业落地,大力发展林果、蔬菜、药材、虎仗、油葵等种植产业和生猪、土鸡、山羊等养殖产业,建成种植基地2.7万亩,高标准产业示范基地11个,建成工业扶贫车间13个,土鸡孵化车间21个,规模养殖场7个,建成畜-沼-药-果循环产业基地2个,全镇16个村,村村有产业基地,8个村基本实现了土地面积产业全覆盖。引导2000余贫困户加入养殖、种植产业,实现了增收。
为稳就业、促增收、保稳定。该镇积极组织镇内重点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华澜服饰、意达鞋业、陵飞电子相继出台了优惠招工政策,给村民提供便利的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尽可能减少疫情对贫困群众的影响。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把畜禽补栏作为农户增加收入和产业脱贫的重要举措。摸清空栏数量、农户需求,统计调运规模,寻找调运途径,补齐空缺短板;用活扶贫“2111”产业资金,结合实际出台补助政策,引导养殖大户、合作社、农户尽快开展生猪、家禽养殖;统一保险,为养殖户和农民提供保障,降低养殖风险。及时开展非洲猪瘟、禽流感等易发多发疫病防控,确保防疫不减力度,畜禽补栏有序,巩固脱贫成果。
镇党委书记刘俊同志说,近期化龙堰镇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同时,安全有序抓好春耕生产,科学谋划、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形成了“3115”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集中连片产业“3个1万亩”(即果蔬产业1万亩、药材产业1万亩、油料产业1万亩),每个贫困户除务工收入外,年收入达15000元。现已建成药材产业1.25万亩、果蔬产业7000亩、油料产业7000亩、养殖基地9个。同时,通过“‘三金’链接、返祖倒包、家庭酿酒、养殖套餐”四种到户到人产业发展模式,因户制宜,确保每户群众有事做、爱做事、能增收,形成了以蔬菜、药材、油料产业为主,种养殖、食用菌、地肤子、黄酒、乡村旅游等产业协调发展的大格局,贫困群众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脱贫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