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 张旭 报道: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健康是“扶贫的根本、脱贫的关键”。近年来,县卫健局紧抓脱贫攻坚的“关键”,紧扣攻坚工作目标,在脱贫攻坚路上,思进思变思发展、谋事谋局谋攻势。实施三大策略(从普惠型向特惠型转变、从分散推进型向集约整合型转变、从孤军奋战型向集团军作战型转变,形成党政主导、卫健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精准推进的工作格局),带领干部职工在医卫岗位、包户扶贫途中勠力同心、埋头苦干,一路迈出了追赶超越的坚强步伐,用脱贫攻坚实绩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以身做则、凝心聚力,明确“谁来扶”
房县卫健事业的领人头卢启辉同志深刻领悟上级脱贫攻坚精神,在扶贫大局中扛起责任,勇担使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学在前、干在前,不让今日负初心;以“向问题叫板”、“让群众叫好”的耿直性格,充分调研分析,精心谋篇布局,制定“破立”并举、“制治”融合攻坚措施;以“宁愿自己累倒、不让群众病倒”务实的作风,引领干部职工上率下行、激发动力,在贫困人口医疗卫生全方位保障和驻村帮扶路上奋勇前行。在脱贫攻坚专题会上,“健康扶贫不能有半点水分,我们每个卫健人要从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上来落实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决不能在我县出现扶贫的盲区和死角”。县卫健局局长卢启辉掷地有声的话,表明脱贫攻坚的态度、坚强的决心和脱贫攻坚由“谁来扶”。
局领导班子精诚团结、聚力始终、精心管控、全县乡情村况及健康扶贫推进情况熟稔于心、落实于行。精细指导、长项短板了然于胸,以此科学筹划、制定出健康脱贫攻坚过硬的举措、详细的办法及详实的路径;正视问题、认真组织、周密部署,作出前瞻性、全局性安排,使县乡医疗卫生单位攻坚工作行有方向、做有遵循,处心积虑筑牢医疗卫生保障民生底线,有效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系统内干部职工激发潜力、主动担当作为,凝心聚力、合力冲刺攻坚,坚守初心立足岗位争先创优,牢记使命履行职责诠释医者本色。
城乡联动、精准识别,明确“扶持谁”
在贫困患者住院治疗和慢病病人在管的基础上,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协调联动、主动排查部分“失联”、“未管”的服务对象,多渠道全面摸清“扶持谁”。
立体排查,摸清流动贫困服务对象底数。针对服务对象城镇安居、城镇陪读及长年打工的现状,组织全县公卫人员打破镇村概念,采取团体行动与网格化管理方式,在全县范围内统一开展业间、业余专程追寻和顺带查找签约服务对象行动,完成地毯式合围搜索和卫生院之间信息对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利用重要节假日、农忙返乡的机会,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知晓度与参与度,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落实辖区管理,突破签约服务“瓶颈”。
主动搜索,摸清未参与诊疗的贫困服务对象底数。针对部分交通困难、行动不便、有病未管的特殊人群,抽调16名县级专家,组建现场评审专家组,由分管局长带队分成4个组赴20个乡镇285个村开展慢病、重症患者现场认定,做到评审程序简化、村村走到、人人见面,多轮次的上门搜索,新发现重点人群0.6万人,为“边缘”人群开通“评审直通车”。
因病施策、精准施治,解决“怎么医”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奔小康、一人得病全泡汤”,这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真实写照。县卫健局聚焦“精准施治斩病根减存量”,以“医”向“支出型”贫困“宣战”,精准施策、精准救治,开出医疗全方位保障“处方”。
“强基”建设,提升能力。坚持以项目集聚资源,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以重点专科评审,加强人才、技术储备;以“四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以“五化”村卫生室建设,消除村级服务机构“空白点”。通过持续“强基”建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我县全面达到医疗卫生机构“三个一”、医疗卫生人员“三合格”和医疗服务能力“三条线”标准,确保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全覆盖。
分类施治,精准施救。县卫健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作用,与健康扶贫成员单位逐项落实扶贫举措。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症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建成“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一站式”、“一单制”结算系统,落实县域内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开通贫困群众就医“绿色通道”。自实施健康扶贫政策以来,累计为全县贫困对象减免各种费用5832万元,为41090人因病致贫对象拔掉了“穷根”。各项精准扶贫医疗保障政策措施的落实,最大程度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精准扶贫、“医”路先行,呈现成效。
无病先防、慢病长管,落实“健康之门”“怎么守”
因各类因素,慢性病的发病率连年上升,导致部分贫困人群生活雪上加霜。面对社会问题,县卫健局从策略上,完成“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聚焦“疾病预防控制断病源控增量”,以“管”向健康危害因素“宣战”,当好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健全服务体系,为贫困群众提供贴心服务。针对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的特征,为全县30名县级医疗专家和20个乡镇285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配备智医移动终端开通网上医卫服务,配备144台公卫服务一体机方便履行协议服务,推行服务团队随时移动、即时体检、同步录入传输数据到“云平台”的履约方式。构建“1+1+N+N”(1个专家+1个乡镇+N个团队+N个服务对象)的健康管理模式,显现出“12321”服务特色,即“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两种(线上、线下)服务模式,落实三项(预防、治疗、保健)服务举措、呈现两种(家中、医院)服务效果、实现一个带动效应”。每个家庭有一个固定的1医1护1公卫人员的背后,还有县级专家来“保护”。对 14万余名贫困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常规体格检查,实施动态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常年风雨无阻定期、按服务频次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 0-6岁儿童提供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教等服务。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的推行,增加了医卫服务效能、提升了分级诊疗效果、规范了科学就医秩序。
落实干预措施,促进贫困群众健康素养提升。县乡医疗卫生单位持续通过“中医知识科普大讲堂”、组建医患协会、“五进”等活动,多方位推送健康信息。为全县20个乡镇69个贫困村4.8万户订制健康促进工具(减油限盐工具套装),落实一家一份“实用工具”;上门选择性培养一名家庭成员,落实一家一个“明白人”;持续发放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落实一家一张“明白纸”;印制50万份健康教育处方提出个性化的诊疗建议,落实一人一份“健康教育处方”;多措并举,倡导科学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贫困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因村施策、因户施法,解决收入“怎么增”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成效、非一招之胜。县卫健局包联万峪河乡大堰村和野人谷镇三座庵村,深度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本薄弱,脱贫任务越到后面难度越大。面对困境与实况,县卫健局聚焦“志智双扶、鱼渔双送”,用“真情”帮扶向“收入型”贫困“宣战”,用过硬的举措“一路破冰前行”。
县卫健局积极与各乡镇政府、村委会、两支驻村工作队,密切配合、协调联动、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在扶贫中持续采取“三逐三准”工作法(逐户征求意见、逐人逐项解决问题;围绕精准找问题、坚持精准定措施、确保精准抓落实),力使帮扶策略方法得当,促进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主动发力协同助力,办成“十件实事”。一是建成药材基地。引进市场主体神农本草企业到大堰村建中药材示范基地100亩,带动贫困户种植北柴胡150亩、为34户贫困户增加了致富门路。二是协调县域4家民营医院捐赠资金8万元,鼓励民营医院助帮扶、献爱心。三是发展本土特色产业。扶持发展椴木食用菌3000架、袋料食用菌2万袋,提供栀子树苗2万株,种植面积40亩。四是访遍5类人员和四类重点对象,召开户院会14次,累计发现问题90余件,现场解决问题60余件,做到事事有回音。五是引导培训、务工增收。贫困户参与培训82人次,兑现补助资金6.7万元,外出务工218人增收615万元,本地临时务工56人增收100余万元。六是大力引导种养业发展。引导不离土离乡发展庭院经济增收,养殖黑猪462头,土鸡1万余只,肉牛45头,山羊500只,扶持种植烟叶300亩等。七是实施文化工程。新建800平方米文化广场、宽带入户达到80%,通信网络覆盖安置小区和人口密集的所有农户。八是实施畅通、亮化工程。扩宽公路16.3公里,硬化村主干道9.5公里,安装路灯88盏、照亮深山黑夜。九是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共建蓄水池5处,铺设水管3.7万米,集中饮用水全覆盖。十是实施清洁卫生工程。配备垃圾车一台、垃圾桶80个、垃圾箱16个、垃圾池14个,改厕100户。
回首2019,卫健人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坚持六个“精准”,既扶点上,又扶根上,让贫困群众从“病有所医”到“病有所依”;展望2020,总攻的号角催人奋进,继将扬鞭疾行,一路治“病根”、拨“穷根”,让精准扶贫政策“红利”惠及每个贫困群众,一路为群众早日脱贫“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