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特约记者 杜达巍 报道:时下,走进房县土城镇土城村,一幢幢青黛瓦黄土墙的古朴民宅分布在道路两旁,一个个黄酒作坊飘溢出阵阵醇厚绵密的酒香,一坛坛房县黄酒通过多种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以前做黄酒是自己喝一大部分、卖一小部分,现在我家每年要酿1万多公斤黄酒,产值20多万元。”62岁的村民罗根科说。他家的两层小楼除了自住,其他房间全部当作酿酒房,大大小小的酒缸摆满房间。
房县黄酒起源于周朝,兴盛于唐朝,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土城村为代表,村民素有酿制黄酒的传统手艺,农户自制的黄酒也有一定市场,但是分户酿制的黄酒标准不统一、市场较分散,黄酒产业没有形成规模。
近年来,房县立足丰富黄酒资源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引导土城村农户加入黄酒专业合作社,建起黄酒民俗文化村,同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早年在外打工创业的耿吉奎,回到村里成为村民脱贫致富“领头羊”。他带头成立黄酒专业合作社,把100多户分散酿酒农户组织起来,引入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购进原材料、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农户分户酿造、分户储藏、入股分红,使黄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如今,村里黄酒产业年产值达亿元以上,带动贫困户57户176人稳步脱贫。”耿吉奎说。
在贫困户瞿万江家,他正在把酿制好的黄酒装箱,准备发往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入秋以来,他酿造的黄酒迎来销售旺季。“昨天发了1000公斤黄酒到北京,还有150公斤发到武汉,今天也有好几单外地订单。”瞿万江告诉记者。
瞿万江今年40岁,与父母和奶奶一起生活。因父母和奶奶身体不好,瞿万江回乡照顾老人,无法外出打工赚钱,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从小跟奶奶学酿黄酒的传统手艺,以前家里每年酿50多公斤黄酒,卖一部分,剩下的自己喝。如今没想到靠黄酒也能脱贫致富。”2016年,瞿万江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拿到10万元贴息贷款办起酿酒作坊。
“传统的酿酒工艺,只能在农历九月初九才开始酿酒,黄酒酿好后保存时间也十分有限。通过湖北工业大学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我们的酿酒技术如今可达到一年四季随时酿造,黄酒保存的时间也变长了。”瞿万江开办的酿酒作坊经过设备更新,2016年底就酿出3000公斤黄酒,当年收入近5万元。
2018年,通过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瞿万江家的两层小楼进行翻新,酿酒作坊的环境也得以改善。如今,他的酿酒作坊每年可产1.5万公斤黄酒,按照每公斤16元的价格,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今年,瞿万江家购置了一辆小轿车,从贫困户变成产业大户。
“我现在在花田酒溪景区上班,月工资底薪4800元,另外演出一场可挣20元钱,一个月可以演出50多场,收入比以前高多了。”42岁的闫士美是土城村贫困户,他擅长吹拉弹唱。今年,他到村里的景区演出团当演员,由农民变身上班族。
近年来,在房县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土城村以黄酒产业为核心,招商引进旅游企业,积极建设黄酒民俗文化村。统一改造民居,改造升级街道,建成黄酒广场、黄酒博物馆、工艺酒窖、茶园栈道、电商中心等一批主体工程,打造粗具规模的黄酒产业街。如今,土城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以前的3800多元增长至1.3万元。
数据显示,2018年房县全县有黄酒酿制作坊2300余户,年产黄酒3.5万吨,发展黄酒和发酵产业企业11家,全县黄酒产业产值达15亿元,带动2061户贫困户6004人脱贫。
房县县委书记蔡贤忠表示,房县将继续发挥特色优势,紧盯打造百亿元黄酒产业目标,深入挖掘黄酒文化,严把黄酒质量标准,擦亮“房县黄酒”这张名片,让黄酒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