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战略工程,是党中央重视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工程,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文化工程、民生工程。今年3月,湖北省委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大旗授予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发力、大胆尝试,通过半年努力,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正在房陵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力助推高质量脱贫振兴,创新了乡村治理,筑实了党的宣教阵地,做实了群众工作,一笔一划描摹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精准画像。为讲好房县精彩文明实践故事,向新中国70周年献礼,本网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面讲述试点工作房县答卷、房县方案,现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赵礼江(房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4月1日,房县宣传思想工作会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3月29日,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荣罕君来房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今年3月,省委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大旗授予房县以来,县委精准对接中央、省、市、县委决策部署,高质量构建了纵向涵盖县乡村三级,横向辐射党政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三纵四横”全域新时代文明实践架构,规范化、全覆盖建成文明实践中心1个、所51个、站316个、点3000多个,一个个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宣教平台建起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
把三级架构打造成综合阵地
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阵地“四馆一家”
坚持群众在哪里,阵地就整合到哪里。按照“十个一”标准,横向打通部门封锁,纵向再造流程,把分散的阵地统起来,把沉睡的资源用起来,确保中心(所、站)办公有场所、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宣教有老师、服务有队伍、落实有专人、运行有机制、资金有保障,经过不断升级改造,中心(所、站)正在发挥宣传思想文化领导机构、办公场所、指挥中心、实践阵地功能,成为要素最齐、功能最强、人气最旺的群众教育活动及服务场所。
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房县红军烈士纪念塔”
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雷天明纪念馆“
如今,整合组建的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占地300多亩,富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湿地宣教馆、蓝球场、好人馆等14个阵地集群,整合建成的县文明实践指挥调度中心,开辟办公室、指挥调度中心、总队工作站、志愿服务学院、县委宣讲中心等14个功能板块。目前,“两个中心”成功举办实践活动800余场,受益群众超过40余万人。中心常年上演《扶贫小戏》,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激起自立更生、脱贫致富的热情,山歌志愿服务队用山歌伴飞新思想、唱响新时代。像这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正在以此方式融入百姓生活。
把七大平台打造成服务阵地
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双宣讲平台在税务局道德讲堂开展宣讲
发挥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功能,打破部门及条块阻隔,由宣传部等7个部门牵头,搭建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服务、体育服务、法律服务、便民服务等7大服务平台,统筹体制内外力量,组建7大志愿服务“军团”。据统计,平台搭建至今,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解读群众最关心的政策,讲解群众最渴望的知识,传授群众最需要的技能,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成功为民服务5万余次,把精准高效的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小平台实现了帮助一家、温暖一院、凝聚一片的强大功能。
由宣传部牵头搭建的“一团九队”宣讲平台,组织281个扶贫宣讲队,召开户院会2000多场,让新思想和党的扶贫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唤起“用勤劳、用奋斗摆脱贫困”的昂扬斗志,激起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正能量。
教育局、团县委领办“四点半学校”项目,利用闲置场所建成“四点半学校”100余所,动员500多名支教志愿者加盟,为贫困户减负,让贫困子弟和留守儿童享受亲情陪伴、心理疏导、课业辅导,过得更安全、更充实、更快乐,小支点撬动大服务,收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农业农村局、科协领办“户院学院”项目,组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采用点单式、参与式教学模式,为民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10万余次,20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农技服务。
房县司法局法律服务平台在军店镇开展普法法律咨询文明实践活动
司法局组建200人的法律服务团,搭建三级法律服务平台,为民提供1000多次免费点单法律服务,在敦促不孝子孙履行赡养义务的专项治理中,重建了孝老爱亲的乡土民风。
把实践基地打造成宣教阵地
万峪河乡大堰村志愿服务小队为村民宣讲脱贫攻坚政策
聚焦传理论、传政策、传文化、传道德、传新风、传科技、传法律、传红色基因等八大使命,县乡村三级全面摸清阵地资源家底,推动现有阵地资源物理整合和化学融合,县级层面建成中心1个、分中心107个,乡镇层面建成实践基地600余个,村(社区)层面建成实践站点3000多个,其中创新理论传播点760个,文明新风传颂点800个,优秀文化传承点765个,科技科普传授点776个,文艺体育传输点768个。
此外,高质量推进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上线文明实践云平台,通过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户外展示大屏等“一云四屏”,让文明实践插上腾飞人翅膀。
通过横向打通、纵向统筹、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推动各类阵地资源由“各自为政”变为“兵团作战”,实现“一站式”“组团式”服务,使宣教服务内容供给更高效,供需对接更精准,文化服务供给更均衡,发挥了“1+1>2”的效应。
新时代文明实践送戏下乡走进窑淮镇
文化大院“四在”项目,广泛开展一村一个文体广场、一面文化墙、一个乡村大讲堂、一套文体器材、一群乡村榜样、一个村规民约、一个好家训好家风等“十个一”文明实践行动,村村整合建成281个文化大院,形成乡村文化振兴倍增效应,让广大群众住在大院、学在大院、乐在大院、富在大院,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滋养、养成美的德行。
爱心超市文明加油站项目,由爱心企业捐资捐物建成爱心超市200余个,制定《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办法》,将全体村民纳入公共文明积分管理系统,发动3000多名志愿者加盟爱心超市,通过“组、议、评、亮、奖、罚”六步工作法,对环境卫生、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邻里团结、孝老爱亲、家风家教、产业发展等公共文明行为推行积分管理,把爱心超市打造成为弘扬和激发乡村正能量的文明加油站,收到点石成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