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士,国家一级美术师。1929年12月出生于房县。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艺术创作。曾先后在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进修,退休前就职于陕西人民艺术剧院。
他擅长山水,兼工花卉,精于书法,其山水自创弧面皴法,形成清幽俊秀、浑厚苍茫、气韵生动的神韵;其雪景技法独特,敦厚可掬;其花卉空灵含情,鲜艳欲滴,有“月季王”之美誉。评论界把罗国士的弧面皴、雪景、月季誉为“罗氏三绝”。
1997年,美国世界名人传记中心评定罗国士先生为世界著名艺术家。
“春节期间,80岁高龄的罗国士先生回到家乡十堰。正月初二,记者来到罗国士先生下榻的世纪百强雅阁国际大酒店,专程拜见了这位享誉画坛的“月季王”。
老人虽然嗓音沙哑,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见解笃深,语速平缓而绝不拖沓,词语精警又常寓哲理。
罗老从容淡定,侃侃而谈。透过一席话,一个艺术家执着奋斗与创新的足迹依稀可见。”
少年学画老挨训
记者:您在离开十堰去参军之前,在房县生活了19年,这19年里,一定有许多记忆犹新的往事,其中,您记忆最深的、与学画有关的事是什么?
罗国士:小时候,哪里有我,哪里就有我的画。上山砍柴,石头上、树上全是我用石头画的画。在家里,墙上、地下、门上,全是我用木炭画的画,想到什么画什么。长辈们一不小心,画上的木炭灰就会擦到他们的衣服上,染到他们手上,一生气,当即就训我一通。
当时,最为难的是我的嫂子。因为,每买一件新衣服,我就会高兴地拿起毛笔在上面画画,什么人头像,山水画,觉得什么配在衣服上好看就画什么。结果,嫂子给我洗衣服时,黑墨染污了水,弄脏了别人的衣服,嫂子也会训我一通。
在学校,我也经常因为画画惹祸。一次,正在上课时,看到前面座位上的一个女孩子穿了件白衣服,觉得背上画个花应该很好看,当即拿起笔就悄悄在上面画起来,结果,被老师狠狠训了一通。
当时学画,颜料很缺,而且只能买到块状的颜料。大多数时候没有颜料,我就到河里捡红石头,然后磨成水当颜料用。
初中毕业了,父亲说,这孩子什么也不会干,就会画画,就让他画吧。于是,父亲就买了绘画用品和《芥子园画谱》、《马骀画谱》厚厚的两本书,我就照着画,画完了,再从头画一遍。
十堰是我创作的根
罗国士为本报题词。
记者:罗老的创作中,不少素材源自故乡,源于童年生活。在房县的生活经历,以及十堰文化,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罗国士:房县,十堰,湖北,是我创作的根。19岁时离开十堰去参军,这之前的生活虽然才十几年,却是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青少年时期,我经常在神农架砍柴,此后,神农架的苍茫美景一直留在我心里。去日本办画展的时候,别人请我画画,我一提笔,就不假思索地画神农架。日本友人看了,一边连连说好,一边要我告诉他们,到神农架旅游怎么走。
我的创作作品大体分三部分,一部分是反映家乡的,一部分是反映陕西的,一部分是全国其它地区的名胜。准确地说,反映家乡的画在总量中超过三分之一,如《神农架奇观》、《月儿弯弯》、《牧童短笛》等等,都是取材于家乡,来源于童年生活。
出生在十堰,在房县,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有亲近大自然的机会。那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他们无法亲眼看到树是怎么在山上长大的,石头是怎么立在那里的,水是怎么从山上流下来的,所以,他们学画,就缺少神韵。
人民的认同是最高奖赏
记者:我了解到,您的很多作品被许多场馆珍藏,在国内外参加过许多展会,获得许多大奖。您认为,最高的奖项是什么?
罗国士: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在西安,我画了很多画,但总是觉得不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北京参展,也受到很高的评价,我仍然感觉没有画出自己的最高水平。1997年,作品在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美国世界名人传记中心评定我为世界著名艺术家,我感到一些欣慰。我认为,作为艺术,人民的认同是最高的奖赏。现在,人民喜欢我的画,认同我的创作,这才是我所高兴的和追求的。
最好的作品是无价的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的很多画售价在10万元以上,曾经卖出的最贵的画是什么?自己最喜欢、认为最得意的画是哪幅?
罗国士:我的月季花,一般一幅卖到12至18万元。但是,我认为,画画的目的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功名和物质,如果仅仅是为了钱,就画不好画。艺术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人们对一些艺术品给予高价,只是说明社会对艺术的尊重。
很难说,哪一幅画最得意。我有一批画,是出再高的价也不卖的,因为,钱是机器印的,一开机器,想印多少印多少,而有些创作是偶然天成,说实话,一辈子就那一次,以后再也画不出同样的画了。这样的画有十几幅,比如《牛劲》,把一种拼搏精神,通过牛这个载体,传神地表现出来。
晚年希望继续创新
记者:去年,罗国士书画艺术馆在西安成立,这是陕西第一家个人美术馆。您为什么要成立个人美术馆?在艺术生涯中,有没有经历过困惑?晚年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罗国士:成立个人美术馆,目的是为了有一个更佳的进行艺术创作的平台,为书画同道们提供一个交流艺术、共叙友情、品茗论道的艺术沙龙,同时培育艺术新人,使他们能在前辈的指导下更好地传承中华书画艺术。
我的一生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画出好画,画出人民喜爱的画,把美好生活表现好,把大好河山表现好。
为了这个追求,在创作过程中,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困惑。因为,艺术要进步,就得创新,而凡是创新的东西,总会遭受反对。比如,我的月季花,用纸、技法等各方面都与传统不同,但是,感觉自己是对的,就执着地坚持,后来终于被人们接受和赞同。
现在,有个说法叫“老年变法”,我希望,晚年在创作上能有新的突破,能创作出更好、更受人们喜爱的画。
国画大师何海霞称罗国士为 “艺苑英才”;外国友人称其 “有一双魔术师的手”;评论界把罗国士的弧面皴、雪景、月季誉为 “罗氏三绝”。罗国士则称自己是 “砍柴娃”。从深山里走出的“砍柴娃”,是怎样一步步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呢?
儿时,在诗中学画
罗国士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爷爷是当地有名望的私塾先生。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每天吃罢晚饭,祖父便召集孙儿们背诵诗文。那时,罗国士能背诵很多名篇,虽然仅仅是恐惧于祖父的戒尺,但这种强制性的文学教育,对他以后的绘画创作,积累了丰厚的文学基础。
罗国士中学时的国文老师叫刘振文。刘先生学识渊博,善画能书。当时罗国士迷恋绘画,在课堂上也照画不误。刘先生虽然非常生气,但还是循循善诱:“我不反对你学画,但你不能放弃听课而去画画。国文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如果不重视国文的学习,不在文学诗词上下工夫,只满足于外形上临摹勾画,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为鼓励他学习诗画结合,刘先生要他画一幅王维《山居秋暝》诗意图。罗国士反复吟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终于读出了“清凉”二字,以《清泉石上流》为题画山水画一幅。刘先生非常高兴,给了他98分,并叫人将画贴在墙壁上让全校学生观赏。
从此,罗国士再也不敢忽视国文。
青年,拜高手学艺
1948年,罗国士的家乡解放了。不久,他参军入伍。因为能写善画,他被派去进行沿途的战地宣传,随军辗转千里抵达古都西安时,因宣传有功而被留在西安专业从事美术创作。
在边学边画的岁月里,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当代水墨画家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特征,尤其是西安的水墨画家。平日里,他常常研习赵望云先生的笔墨精华,并拜何海霞为师。从何先生那里,他学会了画山水与松树。何先生传授给他的三招山水技法,让他终生受益:一、凡山都有性,此山不与那山同。欲画之,先观之,察其性情,知其气质,将其处于不同气象下的性与质烂熟于心。二、凡山皆有骨。画山伊始,先用简练笔墨勾其势,立其骨。三、不录眼见,要写心受。
石鲁是长安画派的旗手,罗国士对其敬爱有加。即使石鲁在“文革”期间被打倒,罗国士依然常去看望他,堪称患难知交。石鲁强调艺术贵在创新,以自然为美,令罗国士感触很深,在他的山水画和花卉画中,无不讲究神韵,讲究创新和个性。
20世纪60年代,以石鲁为首的一批西安国画家扬起长安画派的旗帜。作为其中的一员先锋,罗国士潜心学习他们的人品、画技,钻研磨练,绘画技艺日渐老到。
练功,画以神为首
"文革”期间,由于罗国士给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画插图而遭到批斗,忍受着挨打、抄家、罚跪的屈辱和痛苦,他依然坚持每天看书作画。
石鲁去世后,罗国士始终铭记恩师教诲,至今珍藏着石鲁的真迹:“自然法则,不为世稽,画以神为首,以司天理奥妙。”多年来,他总是用此话来鞭策自己,探索追求国画艺术的传神意境。
为画好雪景,他在冰天雪地里登上华山天险,一画就是几个小时,等从画境回到现实时,才发现手脚已冻僵了;在东北大兴安岭创作时,零下40多度,用来调和颜料的水冻成了冰,没法使用,他就借鉴当地林业工人的经验用烧酒调颜料,完成了绘画,一时传为佳话。他爬武当山画《武当胜景》;吃住在三峡,创作出15米长卷《三峡抒怀》;在动物园、牲口棚里近距离感受动物,创作了《舞鹤》、《牛犊不怕虎》……
创新,成就“罗氏三绝”
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罗国士独创了国画史上空前的“罗氏三绝”:弧面皴、描绘飞雪和传神月季。
皴法是国画特有的笔墨形态技法。罗先生在演练多种传统皴法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皴法,自成一家。他通过手腕的轻微颤动与挪移,使卧笔横点的墨迹平添一道美丽的弧面,或浓淡干湿、或长短宽窄、或整残厚薄、或刚柔虚实、或沉雄飘逸,变化万端,具有强大的表现能力。弧面皴的创造,是罗国士对中国画的巨大贡献。罗国士不仅用其结构山水小景,亦用以表现壮丽山河、花卉走兽,奠定了他在画坛的历史地位。
在国画里,如何传神地表现雪花一直是个难题。古代水墨雪景,均取积雪的静态美。罗国士则用反衬法与自创的现形法相互配合,使无色的雪现形。因为是画出来的雪,所以有笔墨形态,可以穷尽大小、阴阳变化,使人如临其境。这在其《雪舞山村》、《雪落山居》、《灞柳飞雪》等作品里充分展示出来。
罗国士创作月季,可谓审美独特,树立新帜。有人说,选择月季作为突破口,也就选择了难题。因为前人的画作甚少,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他为此日夜钻研,突破传统、改用无骨画法,甚至在自家后院种植一片月季,天天观察临写。
一开始,重彩写意月季的试验,令罗国士十分苦恼,尽管用了弧面皴法,也用了水墨月季的造型和构图,可在宣纸上画出的重彩写意月季总是艳而不亮、板滞无神、缺乏灵气。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顺手在一张包装纸上随意涂写,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水浸了笔上的颜色,在纸上染润开来,竟似一朵清秀透明的花瓣,只须浅浅勾出几条线花儿便精精神神地凸立出来,不光形似,更是神动。他喜出望外,对包装纸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有桑麻纤维,便将重彩写意月季用纸定为皮纸,发明了“西罗特宣”(西安罗国士特用宣纸)。他独创了一种以白色为主创色且达到出神入化地步的艺术,独创了中国画的点线与西洋画的立体透明的色块相交合的画技,画出罗氏传神月季的美名,被誉为“长安月季王”。
他笔下的月季玲珑剔透,韵致飘逸,神采飞扬,情态空灵。美学家王朝闻说“你献给了人民一束花”,文豪冰心老人说“你把月季花画活了”;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夫人得到赠画,则惊呼“我闻到了它的花香”!他应邀访美时,美国友人看着罗国士勾抹点染,几笔便是一枝月季,惊呼道:“了不起的中国艺术,你有一双魔术师的手。”
画艺,惊艳国内外
1989年4月10日,罗国士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千余名著名人士参加了剪彩仪式。国画大师何海霞看完画展后,为罗国士题写了“艺苑英才”四个大字,并留言:“技艺很全面,表现力很强,我祝贺你成功。”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当即挥毫题词:“书画传神”。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在其一幅题为《风沙追踪》前赞叹道:“很有味道,很有气势,很有戈壁的特点。”
画展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赞誉声不断。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当晚播出了展览盛况。国际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出了《陕西月季王饮誉京华》的消息。美术评论家王朝闻说:“罗国士的月季有特色,可以说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罗国士的作品同样轰动国外美术界。1985年秋,罗国士参加了由时任陕西省省长李庆伟带队的陕西友好代表团赴美活动。他的长达15米的《三峡抒怀》,画法上几乎全采用的是弧面皴,气势宏伟、意境美妙,让美国人心服、赞叹。欧洲艺术中心的负责人洛伊德先生将他主持的欧洲艺术中心的徽章赠送给罗国士,并激动地说:“我一定要把你介绍给我们艺术中心,因为你的艺术是属于全世界的。”访美的40多天里,罗国士获得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美国政府还将一把“金钥匙”赠予罗国士。
巡展,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1990年10月,罗国士出访英国,先后在伦敦、曼彻斯特等地举办画展和学术交流。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亨利·布兰克看过画展后,激动地说:“罗先生,你的画真好,好极了!我找不出什么语言来表达我的激情。你画的鹰,只有几笔,却表现出了它的凶猛;你画的松鼠,很机灵;马很剽悍;你的丹顶鹤又那样悠闲,姿态秀丽,使人感到很美!看来中国画的笔墨意趣确实是无尽的。”
1996年初,罗国士应邀再度赴美国巡展,《国际日报》、《美国新闻》等多家报纸竞相报道此事。此次展出了十余幅千姿百态的月季花,还有富有浓郁东方气息的山水、人物、书法等作品。观画的人们被如此精湛的书画艺术深深地吸引了,《世界日报》在展出期间发布新闻及评论:“罗国士教授绘画造诣之深与作品传神之精,轰动休斯顿美术界”。
休斯顿市市长亲自向罗国士颁发休斯顿市民荣誉证书和亲善使者证书。随后,罗国士画展在纽约、达拉斯成功举办。同年4月19日,罗国士画展在华盛顿举办。
多年来,罗国士曾先后赴美、英、法、日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城市成功举办画展,传播中国艺术。国内,罗国士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郑州美术馆、香港美术馆等近40个城市的美术馆办展。他的作品还被法国、新加坡博物馆,中国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