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33个教师节。在我市教育战线,有不少对教师夫妻,他们在工作中互相促进,在生活中互敬互爱。记者采访了5对夫妻教师,他们中既有大学教授,也有小学老师;既有超过30年教龄的老教师,也有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既有工作在繁华都市中的,也有扎根于偏远山村教学点的。在他们的故事中,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执着和坚守,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在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听他们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
在房县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最美乡村教师”伍昌云坚守了30多年,2015年,伍昌云退休后,年轻夫妻卢俊、刘华成了她的接班人。夫妻二人不仅给学生上课,还承担了为学生做饭、洗碗的工作,两人齐心协力,教学点的各项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他们默默坚守在大山里,为孩子们带来了希望。
义不容辞成为伍昌云的接班人
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位于房县西北部,距县城约90公里。2015年3月,房县教育局投入近 120万元对该教学点进行迁建。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加速推进,化口村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加之国家二孩政策放开,3年后,化口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预计可达40多人,而原有的教学点容量远远不够。
在化口村教学点,“最美乡村教师”伍昌云坚守了30多年。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接班,原应2013年退休的她,一直拖到2015年才退休。
2015年暑假,房县教育局找到在姚坪乡对寺河小学教书的卢俊、刘华夫妇,希望他们能到化口村教学点任教,两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刘华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的老家都在与姚坪乡相邻的窑淮镇,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们很快适应了新教学点的生活。“教学点不仅环境优美,而且设施齐全。尤其是光纤网络的覆盖,既方便教学,也可以更好地与亲朋好友交流,我们在这里并不感到孤单。”
坚守深山尽心尽力谱写大爱
记者了解到,化口村教学点面积不大,但校园环境优美,图书室、体音器材室、少儿活动室、食堂等一应俱全。
在这里,卢俊、刘华俩人不仅要教学,还要负责学生在教学点的生活起居。“年纪小的学生不会洗碗,都是我们帮着洗的。现在教学点有一个学前班、一个一年级,共9名学生。”刘华介绍,丈夫上课的时候,她就开始给学生做饭。放假回老家时,他们还会带一些菜到教学点做给学生吃。
卢俊、刘华夫妻俩分别毕业于云南大学和三峡大学,谈到在大山深处教学的感想,刘华认为很值得。“几天前,来教学点的必经之路遇到涨水,通行困难,眼见着就要开学,教学材料却送不过来。情急之下,卢俊步行几里路,蹚水到码头拿回了教材。”“还有一次,教学点有个学生癫痫发作,吃饭时突然倒在地上,卢俊立刻抱他到诊所,又打电话通知他的家人。学生醒来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学生需要我们,我们也因能帮到他们而感到高兴。”
同心同德为山村学生带来希望
卢俊、刘华夫妻俩除了悉心照料学生在教学点的生活外,在课程设置上,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课应有尽有,两人争取不让山里的孩子落下一门课。
美术课上,刘华粉笔下的各种动植物栩栩如生,在她的教育下,学生们逐渐对绘画产生了兴趣。
据介绍,上午大课间时,卢俊会带着学生跑步。自由活动时,卢俊教男学生踢球,刘华则教女学生踢毽子、跳绳。学生不多,但教学点格外热闹。
临近中午,学生们会一起到食堂排队打饭。“我们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着最普通的事,食材都是从老家带过来的,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丰富一点的午餐。”
两位年轻教师的到来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总得有人做,否则这些孩子的正常学习将受到影响。”
卢俊、刘华俩人在教学点做的都是很平凡的事,但正是因为这份坚守,让这项平凡的工作显得伟大,也让孩子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