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长征路上,走过许多房县人,他们有的留下了记载,有的连姓名也没有。虽然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
我认识刘运坤是在1991年元月27日,那时他才75岁。我和刘运坤有一次长谈,长谈了整整一个下午。
据刘运坤老人回忆:他是房县化龙堰镇汤峪河人。1934年10月,红军分别从江西、瑞金、子都、兴国等地出发,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1935年11月19日,贺龙、任弼时带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刘运坤随部队一起,强渡澧水,沅水,由湘中进入贵州,转入云南,北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在1936年7月2日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经中央指定,红二、六军团加上红三十三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1936年10月22日,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到达会宁,同毛主席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会合,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长征时,刘运坤正好17岁,被分配在红二方面军六师二十六团团部当警卫班长。以后又调到六师二十二团团部当通讯员。在这里,刘运坤意外地遇到了房县乡亲高玉明。
高玉明,房县化龙堰砍柴沟人,1931年参军,当时他40多岁,因为从小出天花,落了一脸的麻子。参军前他是一个挑着油篓子四处卖油的穷单身。高玉明是二十二团警卫班班长,又是团队行军的执旗人。
刘运坤与高玉明好得胜似亲兄弟。当时高玉明岁数大,不但从思想上帮助刘运坤,在行动上也以身作则。每逢打仗、冲锋时,高玉明的红旗总是冲在最前面,红旗到哪里,后边战士就冲到那里,直到胜利。高玉明曾经多处受伤。行军时,高玉明扛着大红旗,走在团队的前边,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红旗裹风,又湿又重,高玉明紧紧地举着红旗使它高高飘扬。到了休息时,高玉明总是不声不响地帮同志们做事、做饭、烧火,切菜、打草鞋、擦枪,背背包。到了宿营时,他总是想办法烧热水要求同志们泡脚。当时行军,总是晚上用杯子煮饭,然后包起来,第二天行军时吃。有时行军几天几夜,战士们疲劳得走着走着就睡着了。为了不掉队,就拴根绳子在前边人的腰上,绳子一拽,赶紧就跟上。在过雪山的时候,刘运坤身上穿得薄,又几天没吃东西,每走几步就头发晕,脑发胀,眼发花,高玉明看见了,就把他带的辣椒拿一个给刘运坤在嘴里嚼,并且说:“爬雪山,一定要踩在前边脚印上,要用棍子探着走,不然,掉进雪坑里就爬不起来了。”高玉明一边说,一边扶着气喘吁吁的刘运坤朝山顶攀登,天近黄昏,终于爬上了雪山顶上。
翻过雪山又走草地,无边无岸的草丛,沼泽茫茫一片,阴森森的浓雾更是神秘莫测。草丛中沼泽、泥潭、河沟交错,稍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没过头顶。过草地走了几个月,原先还有点青稞,到了后来什么也没有,草地没有人家,大家就靠挖野菜、草根充饥,每天一宿营,高玉明就四处找野菜,对不认识的野菜,高玉明就自已先尝一下。草地要过完了时,高玉明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的脸色灰白,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里,走路时大口喘着气。一天,高玉明突然给刘运坤打招呼。刘运坤过去一看,高玉明双手扶着旗杆喘着粗气。刘运坤接过旗杆扶着高玉明坐下。高玉明说:“小刘,你穿一件破夹衣,肩膀上已烂得见皮肉,把我身上的衣服脱一件你穿。”说着,高玉明突然大声地呻吟起来,满脸的虚汗朝下掉,呼吸越来越弱,高玉明用微弱的声音说:“小刘,革命胜利后,回到家乡时,别的什么也莫说,只说我死在草地上,心还在老家……”话没说完头一歪。刘运坤放声大哭,哭声惊动了团部的同志们。团长和同志们都围了上来,高玉明见团长来了,用手指了指插在面前的红旗,就紧紧地闭上了眼睛。高玉明牺牲后,刘运坤就接过了扛旗任务,直到长征胜利会师。
刘运坤后来担任兰州军分区政委等职,1981年离休,享受副军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