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书文 通讯员 刘智宝
即将完工的中村村搬迁小区
军店镇中村村的巨变发生在这一年八个月。产业空壳村有了药、果、羊、蜂、光伏产业,“脏乱差”的村容如今一步一景,成为竹房城镇带上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不愿回乡的外出务工者们开始向往回家过年,乡风民风也潜移默化,变得文明、积极、健康。
大家形容中村村的变化是“看得见巨变,富得了百姓,留得住乡愁,扶得起民志”。
驻村第一书记、省发改委调研员宋秀柏说:“当物质和精神双富足的时候,农村,就变成让人向往的乡村。”
183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已并网发电
兴建产业,致富百姓
中村村辖18个村民小组,845户3450人,国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3456亩,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72户857人。村里无产业,少劳力,是名副其实的大村,贫困村。
51岁的宋秀柏任第一书记后迅速搞清中村贫困的症结:对“土里刨金”没信心,不敢投入,认为外出打工来钱快,很多村民不愿回乡。
“我看村里处处是宝,关键是创造条件把劳动力吸引回来。”宋秀柏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帮助村里重点发展核桃、魔芋、药材、综合养殖四大产业,致力于群众脱贫致富能行稳致远。
一年多下来,荒山开出了十几公里的产业路,4000亩的药材基地、2000亩的核桃基地成型,山羊、土鸡、蜜蜂养殖大户效益初显,183千瓦的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每年可给村集体带来20万元的创收,以路入股的产业路每年有10万元的分红,产业发展每年可带动127户贫困户近200人就近务工。他还引导中村成立了各产业合作社,组织种养技术培训班,将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捆绑至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上对其保障兜底。
美丽乡村,留住乡愁
平均每周,都有人一波人来中村参观、学习、研讨。中村已经成为竹房城镇带上一个耀眼的扶贫和乡村建设示范点。
从新旧对比图可以看出村庄的巨变:复古、田园的花坛,繁花盛开的院子,取代了路旁林立的猪圈、旱厕;平坦的水泥路取代了泥泞的泥巴路,并延伸到家家户户堂屋门口;村舍之间宽敞的集体空地,改造成了10个文体广场;墙头、屋脊、路转角,每家每户每一处,都因势利导得到修葺改善,整洁美观而与环境融为一体,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村中广场之一
整村改造是大工程,截至目前,花费了1000多万元。资金和各种项目支持由宋秀柏多方力争而来。村子建设没有请设计公司,每一处都也是宋秀柏与工作队员及村“两委”班子,一步步走,一点点想,因地制宜设计出来的。所遵循的原则是,“把农村建得像农村。”
然而一开始的工作并不顺利。农民安土重迁,谁都不愿意让人动自家房屋,即使原居住环境脏乱而差。宋秀柏与村干部想办法先做了四家示范户,再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才让改造工程整村推进。
“你让他看到什么是美了,他才知道美,进而追求美。”宋秀柏笑着说,现在,乡村改造接近尾声,再听不见村民的抵触声,只有还没动工的人家要他们加快进程的催促声。
留得住乡愁,才聚得住人气,地方发展才有生气。当地乡贤陈传宇说,“村子变化天翻地覆,几年都不愿意回家过年的人,都说今年要回来看看。”而很多外来人,总说“如果农村都这样,我也宁愿住农村”。
扶起志气,增内动力
扶贫除了物质上帮扶,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通过文化熏陶、思想引导和典型示范等,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改变贫困户中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增加其脱贫致富的内动力。
去年12月,宋秀柏组织中村村举办了40年来第一场文艺演出。以此为契机,中村村组建起20来人的群众文艺分会。一两个文化“能人”带动了一批群众。每到傍晚,村里广场都响起欢快的音乐和舞步。
居住环境改善,业余生活丰富,让不少人变得积极乐观起来,增强了发展意愿。
左边二层小楼是卢玉华的新家
卢玉华夫妇在自家新房前
“乔迁新居精准扶贫结硕果,宅此福地人财两旺奔小康(横批:不忘党恩)”是55岁的卢玉华搬家时请人写的对联。直肠癌手术让她挂了4年尿袋,做不了重活,还时不时入院,病情让全家陷入赤贫。这让她“做梦都不敢想能建起小洋楼,门前还带个大广场”。
是宋秀柏和村干部的鼓励让卢玉华树立起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按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政策,他家可以享受4万元的补助。她打电话给儿女:“共产党都在扶持我们,我们自己还能不争口气?”最终,儿女筹措了6万元,夫妇自筹了5万元,按照统一图纸,将房子盖了起来。四个月前,夫妇搬离阴暗逼仄的危土墙房,乔迁新居。卢玉华说,两年没回家过年的小儿子,今年也要回家了。
“心情好,病也好些了,半年没去住院了。”相比以往,卢玉华可以说是“容光焕发”。她甚至每天早上洒扫庭除,会连门前广场并沿路扫出老远,只是“想保持美的环境。”
找准定位,处好关系
“岗位光荣,但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努力做到指导不领导、参与不干预、帮扶不包办。”对“第一书记”的定位,宋秀柏有着清醒的认识,“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脱贫攻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宋秀柏带领驻村队帮助村党支部规范建设秩序,促使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此外,他还引导村里成立易地搬迁建房理事会、美丽家园建设协会,在由德高望重的乡贤牵头,各村民小组组长任成员,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和传统美德的道德约束力,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
中村村第一书记宋秀柏
“精准扶贫与实现小康相结合,易地搬迁与美丽乡村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对工作队在中村扶贫的工作思路,宋秀柏总结了“三结合”。2015年10月,他从省城来,带着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如今,一年八个月的实践后,对领导干部如何做好基层工作,他有了更切身的感悟:“要接地气,要带着感情,要摸准实情,要抓住关键,还要能整合力量,转变作风,才能真干事,干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