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刘林 杨玉林 报道:为推广食用菌生产新技术,推动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5月25至26日,全市香菇安全高效生产及袋料黑木耳栽培技术培训会在房县举办。十堰市农科院、十堰市食用菌协会、各县市区蔬菜办、郧阳区食用菌办公室、武当山特区农村工作局、房县农业局、房县食用菌产业协会负责人以及各县市区食用菌种植企业、种植大户代表等100多人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首先观摩了土城龙坪、白鸡、通省食用菌菌包厂标准化生产线及种植基地,实地了解了我县食用菌生产发展情况 。
培训会上,李志权对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和学员表示了热烈欢迎,介绍了房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市蔬菜办副主任谢守斌就加快蔬菜(食用菌)产业发展作重要讲话。房县食用菌产业协会会长汪远飞和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张九龄、蔡婧分别就代料黑木耳秋季种植、夏菇栽培管理、珍稀食用菌品种与配套栽培等相关技术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学员们聚精会神地听取了专家的授课,并就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了现场交流。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来抓,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2016年底,全县食用菌产量达2.2万吨,实现总产值6亿元,有30%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从业人员近4万人,椴木食用菌常年保持在12万架以上,仿生态袋料食用菌达3000万袋。一是建设标准化园区。打造食用菌园区8个,种植规模600多万袋,带动周边地区代料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2000多万袋。二是优化发展模式。扶持合作社和园区建设菌包厂8个,承担制袋、点菌、发菌等技术和设备要求高、投入高的生产环节,再通过租赁、分期付款等方式将大棚、菌包交给农户直接进入出菇、出耳管理,实现了“集中制袋,分户管理、统一销售”。2016年,扶持贫困户菌包460多万袋,吸纳88户贫困户在园区经营,当年摆脱贫困。三是优化栽培模式。代料香菇推广“春栽”模式,发展了“夏菇”生产;代料黑木耳推广了“春栽小袋”、“秋栽大袋”模式,一亩地能种植两季黑木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种植效益,全年有新鲜香菇、黑木耳供应。同时,血耳、灵芝、羊肚菌等珍稀菌类种植也在快速推广。食用菌种植已成为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当家产业和致富产业。在今后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上,我县将进一步提升食用菌的产业地位,加强规划引导;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增强技术支撑力量;完善扶持政策,提高产业推动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市场应对体系,完善中介服务组织,通过政策引导、龙头引领、产业示范,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