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高书文 龚成龙
【编者按】 从“志愿者”到“社会工作者”,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折射出人们全新的价值观念。据县民政局统计,截至2017年5月,房县共有志愿服务社会组织12家,社会工作者200余人。其中,大爱义工、爱心驿站等一批社会组织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工作者们不是富商大贾,也不是社会名流,但他们懂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乐善好施、扶弱济困。他们用善良与真诚孵化出爱心,用爱心温暖自己,也温暖了这座小城。戢勇便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房县爱心驿站志愿者协会会长戢勇
“你们做这个一天多少钱?”
“不要钱,我们是志愿免费搞服务。”
如果不是“凤凰传奇”在房县搞演唱会,围观者众,且不巧遇雨致会场小骚乱,戢勇会像以往一样,认真地向提问者科普“志愿服务”和他们的“爱心驿站”志愿者协会。这次他也有点忙乱,扭头跟询问的大婶说了一句,又迅速去协调分散在人群各处的黄马甲和小黄帽,协助警察维持秩序,分发雨衣,疏散人群……
“小县城的志愿活动发展得较慢,许多人还比较陌生。”戢勇说,问他多少钱的人是把“爱心驿站”的“黄马甲”们当成政府请的有偿服务者,也想加入,挣点外快。
遇到这样问的人多了,戢勇说他的内心偶尔会闪过交织着无奈、自豪,甚至有丝悲壮的情绪。做公益是一条难走的路,何况他想作为事业走一生。
凤凰传奇演唱会期间,“爱心驿站”提供志愿服务,图为戢勇与主办方负责人沟通协调相关事宜.
爱之心火,可以燎原
戢勇是房县西关人,生于1974年。2016年5月,发起成立“爱心驿站”志愿者协会。这是房县本土第二家民间义工组织。第一家,是房县大爱义工联合会。成立“爱心驿站”之前,戢勇是“大爱义工”的理事会和骨干成员之一。同时,他还有一个更正式的身份,是广东佛山市南海明赫石墨制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远在佛山经营生意,对家乡的公益活动,戢勇多以慷慨解囊,和满世界发动亲朋好友、生意伙伴捐赠的方式参与。遇有大型活动需要出席,就专程赶回房县。对“大爱义工”的大小事务,则是在微信群里,血热心红地与大家讨论、决策。
自己成立“爱心驿站”之后,他从“大爱义工”抽身出来,也从生意中抽出更多精力放在公益活动上。一年时间,“爱心驿站”先后组织48场活动,累计捐赠物资20多万元。八里小学的104个小学生圆了校服梦;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有了快乐单车;八里小学的留守儿童改善了生活;军店中村村贫困户拥有100亩土地免费耕种;杨丽丽、喻博等一批孤儿和贫困大学生可以无忧入学;残疾人熊务林、孙锦攀有了手艺和生计……而协会本身,则在这个人口十来万的小县城里,迅速壮大。一年间,会员发展至150名,志愿者达到3000余名,上海、广东、北京等地都有老乡参与。
对戢勇和“爱心驿站”志愿者来说,他们的行动是涓滴善行。对受助者,却如雪中送碳,让他们度过人生暂时的寒冬。戢勇说,这是他为协会取名“爱心驿站”的用意。“驿站”二字,表明这个协会鼓励人们献爱心随时、随地、随缘,有“你参与,我欢迎;你离开,我也不强求”的意思,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味道,还有申明志愿服务性质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解决困难,需要别人帮一把,也需要自己搏一把。
善行随时、随地、随缘,戢勇自己是身体力行的。天***晚,他会出几十块钱把90岁老太篮子里没卖完的葱买过来,并送老太回家。看到街上的乞讨者,哪怕知道是骗子,也散些零钱,因为“他既然乞讨,相比之下,自己总是强些。”路上有人边吃瓜子边扔皮,他也会立即上前制止和劝说,“巧的是,没有一次有人跟我理论说我多管闲事的。”不管在“大爱义工”,还是“爱心驿站”,有活动他都带头慷慨解囊,2015年至今,个人累计捐资达8万余元……提起帮过他人的事,戢勇总是兴致盎然。他说,小时候太造业,长大了就见不得别人造业。 做好人,让他由衷地快乐。
去年,亏本摆摊55年的台湾老太离世,有两千人不舍送行,戢勇看到新闻,大受感动。他看重生前事,身后名。虽然出身贫寒,却总在思考,如何帮助身边的老、弱、病、残者生活好一点。“人嘛,都会死的。以后有人记得你,自己家人有困难时也有人施以援手,就足够了。”早前,遇到小时候帮过的街坊,老太没认出他来,却记得他30多年前的善行。这让他内心触动,说,想让西关街上的人,和所有认识他的人,提起戢勇这个名字,心里就暖和和的。
“正月十三大巡游”活动中,爱心驿站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
无助之人不忘助人之心
戢勇小学在房县二小(今天明小学)就读。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全国上下思想、经济松绑,人人似乎都洋溢着欢快的心情,社会建设也需要积极向上、勇于奉献的精神。“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学习先进活动和思想品德教育在全国,特别是中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这种以“好人”为荣的时代氛围中成长的戢勇,常和同学们结成小组,开展助人为乐活动。他个人每天放学就跑去帮邻居老太太劈柴、扫院子、拎水。时间长了,深受感动的老太太常给他一毛或五分钱,作为酬谢。戢勇开心之余,都拿来买了本子、铅笔。
成绩优秀,当学习委员,又热心助人,戢勇成为人人喜爱,同学们争相交往的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贫寒家境带给他的阴影。
然而姊妹四人同时念书,家里捉襟见肘,时常交不上学费。催收学费的日子,拖欠者要在教室外罚站。全校就戢勇一个站着。一向受欢迎和同龄人尊敬的他,自尊心大受挫杀,觉得所有的目光都如火炙灼。终于,在几次点名和罚站之后,他受不了这份“屈辱”,跑了,死活不再回学校。
15岁,初中未毕业,得自谋生路。1989年,辍学在家半年后,戢勇只身南下广东,去闯自己的一片天地。当时的广东不似今天的包容,外来淘金者被称为“盲流”。人地两生,一身乡土味儿的他饱尝歧视。“要饭了一个星期,睡火车站,躺马路牙子,连口自来水都喝不到。——他们不准你喝。”
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饭馆端盘子,月工资250元。后来辗转进入一家五金机械厂,每月300元。此后,十年打工,戢勇三进三出工厂。和许多有淘金梦的人一样,他不甘心一生委身工厂,只挣得温饱。手头攒些余钱,就寻求自己的致富路,先后鼓捣着卖过水果、鞋子,摆过地摊,然屡次失败。十年时光逾迈而过,戢勇的梦没有被磨碎,眼光却磨得犀利,行事也稳妥起来。他最后瞄准了自己在工厂做的生意,白天在厂里上班,注意积累资源,下班骑摩托派发名片,接私活。两万多张名片发出之后,他接到了第一单,3000元,是月工资的两倍。
一年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前往铝材重镇佛山,商海沉浮,13年后,早已能够独善其身,他想兼济天下。
青年时代的磨难没有将他同化成恶人,强烈的同理心反而越发唤起他在小时候助人为乐的美好体验。加上苦厄岁月里偶尔的善意和温情,让他更坚定地构筑起要做好人、行善事的心念。
湖南的一个姓张的青年让戢勇记了20年,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青年曾经给予他的一丝温暖愈发光亮,成为他公益之路前方的一盏不灭明灯。
十九岁那年,怀揣150元钱的戢勇继续外出寻找活路,在十堰火车站,他遇到一对钱包被扒的四川夫妇。夫妇俩好言承诺,让戢勇随他们一起回成都,在自家火锅店打工。戢勇拿出110元钱买了三张车票,同夫妇进川,最终却被甩在人流汹涌的大街上,呼天不灵。好在火车站一位乘警了解了他的穷途末路,免票让他随意选一辆车,去想去的地方。戢勇茫然地坐上一辆车,直到终点站衡阳,做好可能再次要饭的准备。
“湖南省衡阳市恒南县茅市丫不村民小组,姓张,这个地址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是这么多年来,唯一一个帮过我的人。这个人,我一定要找到他。”提起上述遭遇和这个湖南青年,43岁的戢勇泪眼婆娑。在最“黑暗”的日子,这个在工地出卖劳力的张姓青年,把流落街头的戢勇介绍给当包工头的哥哥,让他能凭劳力换来饭食和方寸安寝之地。“当一个人在绝境的情况下,有人伸手拉你一把,这个感觉,是让你重燃了生活的希望。这个人,我一定要找到他。”张姓青年带给他的巨大安慰,在日后公益的路上,戢勇也体会过多次,只是,换成是他带给别人的。
让“爱心驿站”理事会成员赵丽华念念不忘的,是他们的帮助对象杜连清说的一句话:“等娃子长大了,让他跟你们一起做公益。”
“这句话是对公益最大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平常工作多遭人误解,但听到这句话,就觉得我们做的事儿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戢勇说。还有九道乡张华香一家,几乎将他当成自家人。姑娘出嫁,会问他想法;儿子取得好成绩,也会打电话报喜,大大小小的事,都征得他意见。他被这种信任深深感动,同时更觉责任重大。
家人对戢勇做公益全力支持,这一点他很久后才意识到其重要性。为了帮助化龙堰镇一位高位截瘫的农民卖十字绣,他先后四次请广东一位商场朋友吃饭。十字绣卖了5000元,他私下请客花了2000元。事后,朋友才终于吐露迟迟不付款的原委,并反复嘱咐:“千万莫跟我媳妇说啊。”
临时驿站到永久爱巢还有多远?
戢勇的脾气急而倔,成立“爱心驿站”,他是要100%实践自己的公益理念。
他的理念是“用公司的方式管理和经营公益团队”。“来了要服管,守规矩。”他说,“不管是公司还是任何组织团体,人一多,必须要有规章制度,不然会乱,一乱,事儿一定干不成。”
“我就希望,哪怕五年十年之后我不在‘爱心驿站’了,它同样可以坚持初衷,有序运转。”
“爱心驿站”成立的第二天,戢勇就拟定了章程,后来租下孵化园一间十平米的单间作为办公室,配下办公桌、电脑、文件柜、沙发、茶几,将章程张于壁上。义工招募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接受章程”。要成为会员,更有严格量化的标准:除了一颗热心外,每年参加活动公益活动,和讨论建言不少于10次。一季度不参加任何活动,会员资格自动取消。“总的说来,就是要真做事,真公益。”
理事会们说,经验告诉他们:制度是个好东西。不服从团队安排,会好心办坏事。有些拿公益为自己贴金、博名的人,必须摒除在外。
纪律严格,协会反而迅速壮大。服务日渐有序,规范,专业,“爱心驿站”开始与政府部门合作,从年初正月十三大游行开始,三月三庙会、雷锋月活动、妇女节大会、樱桃节等县内大型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
不仅要公司式管理,还要公司式经营。戢勇注意到,前帮后垮和“十字绣”2000元换5000元的现象并不显见,这让他思考,如何能让协会像公司一样,不靠个人的填补,而是能够“造血”,让爱心驿站成为永久爱巢,可以更广泛、深入、持续地帮助他人。
上半年,佛山公司的生意不如往前,戢勇转换公司业务,将70%的心力转到“爱心驿站”上来。正值家乡县委、县政府大力鼓励“返乡创业”,他看到了新路径,决定利用优惠政策回房县投资办厂,将公益与创业结合起来——回收旧衣物,捡出好的,消毒,熨烫,做捐赠;剩下的制成布条,做成拖把等商品;员工就招收贫困家庭劳动力和残疾人士,培训后上岗。一举三得。他对这项工作信心满怀,厂址已选好,首批旧衣物回收箱正在订制中,“很快爱心驿站的衣物回收箱就将现身县城繁华路口,商场、超市门前,居住小区等地方。”
在今年房县官方举办的“五四”青年座谈会上,43岁的戢勇作为六名代表之一发言。他说,“会把公益当成终生事业,用心经营,用无私和忠诚来点亮一座城的大爱。”
他说,有一个梦想:组建一个社会老年活动中心,免费吸纳60岁以上老人,做老年关怀,让老人们在人生末年过得快乐而有尊严。他还有一个想法,招募有一定身体素质和公益理念的志愿者,组建一只民间救援突击队,在家乡有突发事件时,协助和补充政府力量,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救援突击队想法由它在佛山所了解到的蓝天、菠萝民间救援队而来。有媒体报道,全国类似的民间救援力量,因快速、机动、热血、专业,在某些救灾现场,甚至成为救援的主力军。“我们救援队的重点是服务本地城市,大到地震、风灾、火灾,小到交通拥堵、水涝危险排查等,可以有效补充政府无力顾及的地方。”
有人提出,他这是专业社会公共服务的雏形,鼓励他好好发展,或许将来能搭上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头班车。戢勇不置可否,他没想到那么远。不过,在服务几次大型活动之后,他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主动向政府部门提出,希望参与活动前期的安保和服务的筹划会,以更密切有序地与各团队合作,为市民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