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大美德少年之才艺少年黄冰冰
黄冰冰,女,11岁,房县东城小学学生。获评房县第三届“十大美德少年”。
她是学校军乐队的“标杆”。平时训练中,不管天气如何恶劣,都准时到校,她经常在别人都回家后,还在操场上练小鼓。为练好每一个鼓点,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有次下雨,她依旧坚持把鼓曲练好,直到训练完毕才冒着倾盆大雨回家,晚上就发起了高烧,但为了不耽误学习,第二天依然带病坚持上课。
她也是学校合唱队的“百灵鸟”。不会正确发高音,可她并不气馁,依然在老师的指导下坚持练习。有一次在做发音练习时用力过猛突然就没声了,后来医生说是因为长时间的高音练习压迫了声带,所以才会暂时失声,需要休息。但她只休息了一天就又回到集体中参加训练,就是这样刻苦的练习,才成就了今天的“金嗓子”。
她还是学校的“小小书法家”。每天早晨书法室里都有她娇小的身影,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她的书法技能突飞猛进,点、横、撇、捺写的有模有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书法作品在多次比赛中被评为“特等奖”“一等奖”。
同时她也是学校绘画高手。她的美术作品多次在省、市、县获奖。不管是绘画、手工、素描还是色彩,她都一丝不苟,力求创新!
认识黄冰冰的人都夸她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
- 十大美德少年之义工少年张书涵
张书涵,男,10岁,房县实验小学学生。获评房县第三届“十大美德少年”。
他是一名义工少年,年仅10岁,然而在社会义工组织的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小小的身影。他说:“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不只要学习好,还要有社会责任心。”
建设大美房县,还原美丽风景,在房县大爱义工组织的环保公益行动中,他手系绿丝带,身携塑料袋,遇到他人丢弃的矿泉水瓶、纸巾、零食包装袋等都会随手把它们拾起放进袋子里,每装满一袋垃圾,他都会自豪地说:“再拿一个袋子来,要大的!”随行叔叔阿姨无不对他伸出大拇指。他对小伙伴们说:“看到被自己清理干净的土地,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愉悦!”这也许就是小义工张书涵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梦吧!
2016年3月,大爱义工到大木镇开展送温暖活动,张书涵虽然知道自己特别晕车,还是执意要求一同随行。他带着自己的玩具、课外书,还有攒下的零花钱,乘车四个多小时,又徒步1小时山路来到大木镇,看望一名叫欧阳思敏的孤儿。豆大的汗珠不停从额头滚落,他强忍着眩晕与疲惫来到思敏的家,把礼物送到思敏的手上,拉着思敏的手热情地说:“欧阳思敏,等放暑假了,你去我们家,我叫妈妈给你做好多好吃的,给你买好多好看的衣服……”思敏腼腆地笑了,所有人的脸上也都洋溢出欣慰的笑容。
张书涵的妈妈也是一名义工,她动情地说:“参加自愿者活动既是帮助他人,更是成就自己。我家书涵参加义工活动不仅没有耽误学习,反而更加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所以我会继续支持他、鼓励他,不断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 十大美德少年之吃苦少年张思雨
张思雨,女,10岁,九道咸水小学学生。获评房县第三届“十大美德少年”。
张思雨家住义渡坪村移民库区的一个半山坡上,下看是深不见底的水库,上看是一线蓝天,家里五口人至今挤在三间土坯房里。家距学校80多里,上学下深谷,翻山梁,跃险沟,走悬崖,踏泥泞,山高路险,她不怕苦,更能吃苦。6岁那年,爸爸摔伤在家,至今胳膊钢板未取,妈妈要照顾爸爸,狠心把她送学校住宿,一周(10天)见不到妈妈的面。家里不通电话,10天听不到妈妈的声音,有时她强咽下想念妈妈的泪水,用发奋看书、学习来冲淡思念妈妈的痛苦,用优异的成绩让爸爸安心养病,让妈妈对她放心。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张思雨小小年纪有着山一样的隐忍与坚韧。她深知父母不易,生活中勤俭节约,从不攀比,旧衣服洗了又穿,直到太小穿不上为止。周末为给妈妈减轻负担,洗衣、做饭、喂猪、锄草、浇水、做农活,这些家务小小的张思雨样样都拿得起。从6岁住校开始自己洗澡、洗衣、叠被子,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同时在学校,协助老师管理班级,整理图书,办黑板报,学校播音、升旗、队会,都离不开她。虽然事多但是不误学习,每次都是第一个高质量完成作业,成绩名列前茅。
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陪伴着张思雨学习和成长,在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 十大美德少年之自立少年陈诗洢
陈诗洢,女,14岁,门古寺镇中学学生。获评房县第三届“十大美德少年”。
她,一个阳光开朗的14岁花季少女,本该享受父母温暖的呵护,却因家庭的变故,不得不挑起家中的重担,自立自强撑起一片天。
2010年的那一天,是小诗洢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疾驰的汽车夺走了母亲的双腿,7岁的诗洢泪流满面的抱着受伤的妈妈,哽咽着呼喊卧在病床上的母亲早点儿醒来。为了治好母亲的病,家中花掉了所有的积蓄,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她便担起了照顾妈妈和年迈祖父母的重任。每天为母亲擦拭身体成为了必做功课,洗衣、扫地、做饭、栽秧……这些同龄孩子从未干过的累活脏活,诗洢从没有怨言。洗衣,扫地,看似平平淡淡,更不轰轰烈烈,但简简单单的行动,就像流过心田的小溪,在大家心中荡漾起阵阵涟漪。
面对繁重的生活压力,诗洢的快乐似乎只有在校园学习中才能找到。因为自小的经历,她比别的孩子更加懂得珍惜学习的来之不易,立誓要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的期望。诗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多次考试中她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看着一张张的奖状和证书,母亲的脸上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真正的强者,是含泪也要奔跑。她不让伤痛成为背负的重担,自立自强面对困难,始终相信明天会更好。因为在劫难中重生,她把温暖、幸福与快乐传递给他人;因为永不言败,她的生命将永远充满阳光。
- 十大美德少年之雷锋少年郑睿晗
郑睿晗,女,13岁,房县七河中学学生。获评房县第三届“十大美德少年”。
她出生于特殊教育学校,与这些“折翼天使”的嬉戏玩耍中,朴实、感恩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发芽生根。她常对爸爸说:“你在特校上班,我在特校长大,特校是我们共同的家,那里有我们最多最好的小伙伴!”她和爸爸约定,每个周末花半天时间陪伴这群孩子,七载春秋,她用真诚执着,与残疾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十字价值观”唱响房陵大地。在学校的鼓动宣传下,“美德开花,文明出彩”成了她追求的梦想!外出游玩、小区散步,她总不忘随手捡起地上的奶盒、纸屑。小区里经常有一些拾荒老人在垃圾筒里收集废品,这样既不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小区卫生,她就和邻居们一起行动,做到“垃圾出门先分类、固定存放好回收”。时间长了,拾荒老人笑了,小区环境靓了,邻里关系美了。
进入七河中学,她骄傲地说:“如果把七河中学比作璀璨星空,我要变成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在班上,她是大家公认的热心人。不管谁有困难,她都会伸出热情之手,谢艳萍同学学习上有困难,她当同桌,结对帮扶;严自强生病住院了,她拎着水果,邀上同学,前去看望;每周五,同学们归心似箭,她总会主动留下来值日,扫地、拖地、倒垃圾。在她的带动下,班里关心他人、关爱集体的同学越来越多。
今年三月,在“纪念雷锋”主题班会上,她的发言,温暖了班主任刘成老师和同学们的心。“雷锋虽已离去,但他从未走远!雷锋同志说过,青春是美好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但愿若干年后,我们还有一颗感恩、向上、年轻的心。不仅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还能让别人过得更加美好!”
- 十大美德少年之帮手少年王睿智
王睿智,男,13岁,房县实验中学学生。获评房县第三届“十大美德少年”。
他常说:“作为一名数学课代表,不仅要自己带头扎实学习,还要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小老师。”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小组长,他总是热心的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挑选习题,解答数学难题,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称他“小老师”,同学叫他“学霸哥”。因为他工作负责,成绩优异,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作为家中的独生子,他并不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能自觉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大人有事不在家时,自己学着包饺子、炒米饭,尽量不让父母操心;大人生病了,他会像小护士一样嘘寒问暖,倒热水、提醒按时喝药。邻居们喜称他是个“细心孝心的好男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作为一位小公民,路上遇到那些求助的人,他总愿伸出援手,献出一片爱心。一次,“残疾人万里行”在唐城广场演出,他在同情与敬佩中看完节目后,毫不犹豫地将准备买零食的20元投进爱心捐款箱。这就是他,总是用搭把手、帮个忙的举手投劳,给人温暖,给人力量。
- 十大美德少年之标兵少年罗雯
罗雯,女,14岁,城关四中学生。获评房县第三届“十大美德少年”。
两年前,罗雯初到城关四中,她用自己的勤奋执着践行着“不想当第一的学生,决不是好学生”的铮铮誓言。几乎在每次大中小型考试中都摘取全年级的桂冠,是名副其实的学习标兵。偶尔考试发挥失常,她没有悲观失望,更没有怨天忧人,而是积极寻找原因,总结经验方法,并且在班级誓言宣誓册上地写下:“我定要夺回属于我的第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第一”的桂冠总是与她如影相随。
学习标兵带出了一个“标兵小组”。罗雯制订出小组内的帮扶措施,学科优势者帮扶一个学科弱势的同学。她总是抽出休息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然后用大量时间去帮助并监督小组成员背单词,分析语法;上课时时提醒,处处约束自律能力差的成员;小组内的劳动,她更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她的带领下,她们小组每个星期都被评为“最优秀的小组”,小组的成员更是呈现出比学赶帮超,你帮我助的融洽学习环境。
熟悉罗雯的人,都爱叫她“小书谜”“小书女”。她爱说“阅读,是我最好的娱乐!”家里的书架,排满了她看的书,大到中外名著,小到心灵鸡汤,涉及到文学、历史、地理、园艺等方方面面。她的阅读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每本书都有批注,或赏析或感悟或启示。她在书海里傲游,在书山上攀登,她在阅读中丰盈着自己的人生。
她,一个勤奋好学,永不服输的好学生;她一个身先示范、帮困扶弱的好组长;她,一个热爱阅读、自信乐观的花季少女,她,就是罗雯。
- 十大美德少年之代孝少年朱佳露
朱佳露,女,14岁,野人谷学校学生。获评房县第三届“十大美德少年”。
同许多乡村孩子一样,她也是一名留守少年。父母在外打工多年,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和卧床的奶奶一起生活。但不同的是,稚嫩的她早已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担当。
每当学校放周末,其他学生高高兴兴回家放松的时候,她除了完成规定的课业任务,还要帮助爷爷奶奶洗衣做饭、干农活、照料牲口。怕爷爷奶奶寂寞,还得动脑筋逗老人开心。
父母打工挣到钱了,想接她去广州读初中,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被她拒绝了。她说“作为你们的女儿,我不能和你们一起生活,我很难过。但同样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我走了,谁来照顾他们,让我来替你们尽孝道吧!……”父母拗不过她的性子,也就不再勉强了。在学校家长会上,满眼泪花的爷爷讲述此事时,很多家长都掉下了眼泪,爷爷说“我种了一辈子地,没啥出息,但老天给了我一个好孙女,我也知足了!”每当爷爷奶奶过生日时,她都要亲自制作一份小礼物,给他们一个惊喜,弥补爸爸妈妈不在爷爷奶奶身边尽孝的遗憾。
朱佳露照顾爷爷奶奶的同时,不忘抓紧时间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名,并且错开第二名100多分,让远在广州的父母对她很放心,也很欣慰。
朱佳露在日记中写到:“爷爷奶奶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抚养我长大,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现在爷爷奶奶病了、老了,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过好晚年生活。”
- 十大美德少年之孝心少年向方瑶
向方瑶,女,15岁,房县一中学生。获评房县第三届“十大美德少年”。
向方瑶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却因接连的不幸陷入极度困顿,父亲因公负伤致残,连个人生活都得靠家人照顾。不堪重负的母亲选择了离婚,将仅7个月大的小方瑶弃之不顾。年迈的爷爷奶奶不得不承担起养育孙女、照料儿子的重担,一家四口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小方瑶慢慢长大了。从小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她,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爸妈怀里撒娇时,她就学会了干家务活,摘菜洗菜、烧火做饭、喂猪扫地,帮爷爷奶奶捶背揉肩、梳头洗脚,照顾常年患病的父亲生活起居,都是方瑶乐意做且经常做的事情。为了减轻爷爷奶奶负担,中考时,成绩优异的她毅然选择报考县一中,而跟她成绩相当的同学都选择了市三大校,奶奶深知孙女想要为家省钱的用心,觉得对不起她,她却安慰奶奶:“只要我努力,在哪里读书都一样。”
方瑶知道,这个家需要自己独自撑起,所以不管多苦多累,她都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家里墙上的奖状,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爷爷、奶奶和爸爸。方瑶说,自己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改善家庭生活面貌,让爸爸的病情能有所好转,让相依为命的爷爷奶奶能安享晚年。
- 十大美德少年之追梦少年宁可
宁可,女,15岁,姚坪中学学生。获评房县第三届“十大美德少年”。
她人小志向大,心中有梦,勤奋追梦,连续捧回了“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正在向着她的郧阳一中梦不断靠近。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宁可,每次到学校都要翻山越岭,历经五个多小时的路程。早上五点就要从家出发走十几里山路到村委会路口,运气要是好的话,就可以坐面包车到码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再次走八里路到达码头。到了码头之后就要坐船到下一个码头,可是有的时候没有赶上船,那就得再等四个小时坐下一趟了。走完了水路,需要再走半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稍微耽误,到校后已经是下午。小小的身影在这条坎坷的求学之路上执着前行,从入校时的年级十五到现在的年级第一,是梦想激励着她克难前进。
在校学习期间,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是她上课时的突出表现。正如任课教师所说“上课缺了宁可,课堂气氛上不来!”。喜欢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课堂上有时为了一个问题或一种解题方法和老师同学展开热烈的讨论。办公室里总能看见她和老师探讨、交流的身影,宁可用勤奋、用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浇灌着心中的“梦想之花”。
雏鹰展翅志高远,搏击长空会有时。这个追梦的好少年,像一只雄鹰向着自己的梦想执着起飞,新时期需要像宁可这样的好少年,真诚地祝福她: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