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刘林 报道:4月6日,县农业局局长齐建琼走进窑淮镇西沟村茶叶基地指导幼龄茶园管理,深入帮扶户家中全面了解家庭基本情况、收入主要来源、致贫原因、产业发展、增收创业意愿及需要解决困难。与镇、村两级主要领导座谈,详细了解西沟村精准扶贫春季攻势开展情况,共谋巩固脱贫成果措施,共商帮扶大计。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县农业局对口帮扶窑淮镇西沟、化渔河和红塔镇旱粮场等三个贫困村,共帮扶贫困户222户,569人。该局紧抓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围绕“精准”两字抓扶贫,强化帮扶措施,找准帮扶入口,五力齐发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出成效,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攻坚战,助力群众早日奔上小康之路。
干部包户加“动力”。该局坚持将脱贫攻坚与年度农业工作目标任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同评比,做到领导、责任、措施、落实“四到位”。实行局班子成员驻村扶贫责任制,每年确定1名局班子成员带领2—3名技术人员,对口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局长挂帅包抓,全局111名结对帮扶干部进村入户“攀穷亲”、“结穷对”,每月定期进村走访结对帮扶对象,确保每一名贫困户都有具体的帮扶责任人,扶贫政策、脱贫措施能够逐户、逐人宣传和落实到位。根据贫困户及贫困边缘户的现有条件、产业基础、致贫原因及脱贫需求,因户施策,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措施,实施精准扶贫。将精准扶贫列为各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个人年度绩效考评工作内容,制定下发《房县农业局精准扶贫“四双”帮扶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引导干部职工把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精准扶贫。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督查考核,对工作落实好、成效明显的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通报批评。
产业扶贫添“活力”。该局加快“输血式”向“造血式”帮扶方式的转变,依托气候、自然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投入和产业培植力度,因户制宜、因人施策,找准产业发展路子,全面推进产业扶持到村到户,达到长期、稳定脱贫。立足帮扶村实际,精选市场潜力大、覆盖面广、发展有基础、有龙头带动的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发展梯田茶叶、药材、食用菌、生姜、辣椒、魔芋、生猪、小蜜蜂等产业,助力群众脱贫致富。支持西沟村新建茶园300亩,改造老茶园500亩。对发展产业意愿较强但无抵押能力的贫困户及一般农户,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贷款户扶持力度,保证每个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都能得到贷款,增强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群众产业致富的积极性。支持有意愿、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引进山东莱西王展波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基地的经营模式引导化渔河村15户农民发展生姜、芋头订单基地60亩,引进房县裕丰科技公司带动化渔河村39户贫困户养殖小蜜蜂117箱,引进荆山锦茶业有限公司在西沟村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以庆丰养殖场、三友绿色菇业专业合作社为引领,带动旱粮场村贫困户发展食用菌和畜牧养殖业,使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科技培训提“智力”。该局坚持扶贫先扶志,大力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在教给农民“织网”之术、强化农民“造血”功能、传授农民致富本领、组织农民创业生财上下功夫,着力提升贫困户整体素质,为脱贫致富提供智力支撑。为进一步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产业的能力水平,注重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根据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等情况,制定了精准扶贫技术培训计划,邀请市县农业专家采取送教下乡、送教上门,集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帮助贫困群众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强致富本领的信心和决心,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目前,已经先后举办了茶叶种植与加工,魔芋、生姜、食用菌、银杏栽培与管理,小蜜蜂养殖等专业培训班8期320人。
劳务经济增“劲力”。将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开阔农民视野的重要途径,切实提高贫困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创业就业,力争达到“换脑、增智、造血”的效果,激发农民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结合实际,对有外出务工愿望及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人员,及时提供用工信息,积极协调企业,解决就业问题,在公益岗位用工方面重点倾向贫困群众。同时,积极协助相关部门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工作。
基础建设强“扶力”。该局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帮扶村维修改造渠道,硬化村级公路和护院路,修建漫水桥、拦河坝等,协调抓好易地搬迁小区建设。多方筹措资金50余万元支持西沟村新建42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一个,高标准建设村级文化广场2个,硬化村级公路2公里、护院路3.5公里,新建桥梁3座,1个占地120平方米村级卫生室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支持化鱼河建设拦水坝一座,建设灌溉渠2000余米,硬化通村公路1.5公里;抓好帮扶村的易地搬迁小区建设;支持旱粮场硬化1.3公里村级路,积极争取6个大型垃圾箱和28盏太阳能路灯,有效改善了群众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