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破并举 疏堵结合 ——房县推行人情新风探索与实践-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立破并举 疏堵结合 ——房县推行人情新风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2日


编者按: 县委、县政府把人情新风纳入农村工作三件大事之一,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县委书记蔡贤忠同志亲自安排部署。连日来,全县上下积极行动,迅速掀起热潮,深得民心、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口径不一致、进展不平衡、措施不精准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人情新风建设,赵礼江同志撰写了调研文章,现刊发全县,供交流互鉴。


立破并举 疏堵结合

——房县推行人情新风探索与实践

○    赵礼江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明办的精心指导下,我们立足精神扶贫大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十字价值观为魂,以移风易俗为形,着力治理和规范变味扭曲的人情风,有力遏制了泛滥成灾的人情宴,把人们从不堪重负的人情债中解脱出来,趟出一条系统化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人情新风的路子,赢得群众认同、响应和践行,得到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认可、宣传和推介。

一、做法

坚持立破并举、以立为主,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县乡联动、以村为主,把住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既强势介入,又不简单粗暴,从治理到规范,从管理到服务,通过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的工作措施,不断扩大人情新风的到达率、有效率、获得感。

(一)注重价值引领,在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一是明确标准“立”新风。在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出台限办令、限桌令、限客令、限礼令、限车令、限时令,对婚丧喜庆的名目、对象、时间、地点、酒席、车辆等做出明确规定,多举措引导群众,除婚丧嫁娶对标操办外,不再以乔迁、升学、祝寿、庆生、参军、开业等名义请客收礼。二是价值引领“化”新风。县委书记蔡贤忠亲自提出“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十字价值观,把化繁为简、勤俭创业、遵德守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的人情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人情新风。三是宣传普及“吹”新风。坚持载体、媒体、活动三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相融合,设置文化墙、公益广告、遵德守礼提示牌,开通宣传车、村头广播,户户签定承诺书,人人发放告知书,报纸、网站、电台、电视台拿出重要版面、黄金时段,讲述人情新风好故事,唱响人情新风好声音,打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风化人、全县覆盖的宣传格局。

(二)注重载体实践,在落地生根上下功夫。一是精准扶贫富脑袋。县委县政府提出“不刹人情风,扶贫白费工”“绝不能让人情债成为脱贫攻坚的绊脚石”“扶贫先扶志,富口袋先富脑袋”,将人情新风、文化小康纳入脱贫攻坚行动,统筹资金670万元,建成人情新风文化大院60余个、人情风服务队200余支,2016年全县万人大搬迁,无一人举办乔迁宴。二是美丽乡村美乡风。将治理人情风作为农村工作三件大事,纳入竹房城镇带、片区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书记、县长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亲自安排部署。采取文明办“点菜”,政府“买单”的方式,项目化推进人情新风建设。同时,先后安排5轮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新村行动,广大文明工作队播撒文明种子、传播人情新风。三是文明创建搭平台。依托文明创建平台,通过十字价值观引领、广泛宣传认知、红白理事会帮办、志愿服务队劝导、村规民约自治、重点人群主导、黑红榜激励、文化大院涵养、十星创建强基、榜样标杆示范等接地气、沾土气、聚人气的十大实践载体,让群众在好玩、有意思、想参与中,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人情新风。

(三)注重机制创新,在激发活力上下功夫。一是做强领导机制。顶层设计“党委政府齐抓共管,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文明委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压实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和一岗双责、属地管理之责。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细化37个部门的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做优推进机制。打造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事前、事中、事后紧盯,入口、出口锁定的推进体系。事前情况全掌握、政策全提示、操办全指导,事中抓监控、抓服务、抓安保,事后一律评估、一律上榜、一律激励。不提倡的喜庆项目,由红白理事会在道德讲堂集中举办庆生礼、成人礼、祝寿礼、升学礼、乔迁礼、参军礼、开业礼。三是做实激励机制。区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村两委、农村知客、流水席厨师、场地租赁业主、民间艺人、婚庆公司、宾馆、贫困户、一般群众等11类群体,有的运用党纪法规“硬”约束,有的运用市场监管“准”约束,有的运用政策待遇“软”约束,全面开通县乡村监督举报电话,密植不愿、不敢、不想“办”的天罗地网。

二、成效

通过不懈努力,深入人心的人情新风,开始反哺社会,人情新风“立”起来,乡风民风“淳”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人情负担“轻”起来,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沉甸甸的好风尚、获得感。

(一)人情负担越来越低。自2014年启动人情新风至今,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大操大办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顶风违纪发生率正在接近于“零”。就普通民众而言,巧立名目的婚丧喜庆宴请活动,也得到有效扭转。从东部三乡镇了解的情况来看,民众的人情项目由17项减至3项,年随礼金由2万元减至5000元左右,彩礼由10万元减至2万元左右,停丧时间由5天减至3天。90%以上的群众认可、接受人情新风。民众普遍认为人情少了,关系亲了,宴请少了,感情深了,礼钱少了,礼仪来了。

(二)乡风民风越来越淳。人情重归文明道德,美了乡风,淳了民风。当今的群众,遇事不办的多了,请客送礼的少了;红事新办的多了,高价彩礼的少了;白事俭办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帮集体出主意、想办法的多了,找荐儿、挑刺儿的少了;学文化、用科技的多了,信迷信、大操办的少了;讲和睦、守孝道的多了,闹矛盾、不孝敬的少了;讲规矩、守秩序的多了,任性者、脏乱差的少了。不少人把少办酒席、少放烟花爆竹省下的钱,用于修桥铺路、捐资办学、扶贫帮困等公益事业上来。

(三)文化生活越来越美。3年间,全县围绕人情新风、文体广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站、身边榜样、县风家训、十星文明家庭、乡规民约、特色文化墙十个项目,建起了一大批有信仰、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农村文化大院。农耕之余,从人情债、牌桌上、酒席中、迷信里走出的群众,结伴来到文化大院,看看书、读读报,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聊聊天,打锣鼓、扭秧歌,玩刺绣、学剪纸,唱起来、舞起来、乐起来、笑起来。不少乡镇弘扬诗经文化、忠孝文化等传统文化,立家规、传家训、兴家教、正家风,唤起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的道德热情,许多互敬好婆媳、和睦好夫妻、忠孝好儿女、教子好父母、友善好邻居、脱贫好榜样“炫”起来。

(四)创业劲头越来越足。群众普遍反映,人情少了,省的不仅是钱,更多的是精力。尹吉甫双湾村是最早启动人情新风的示范村,据统计,3年间该村节省人情资金4000多万元,有5%的群众通过人情减负摆脱贫困,50%的群众用请客送礼的钱兴产业,走上了脱贫小康路。更为可贵的是,不少贫困群众在人情新风的哺育下,摆脱游手好闲、混吃混喝的习性,以更加饱满的精气神,立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三、启示

重视人情、礼尚往来是传统文化、公序良俗,变味扭曲的人情风、巧立名目的人情债,加重了百姓负担,败坏了乡风民风,党和政府必须回应关切、有所作为。在如何“为”上,我们得出三点启示:

(一)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是关键。鉴于人情风的群众性、私权性、道德性、民俗性、长期性、复杂性,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人情新风,党和政府必须站在群众视角、道德高度,有为不滥为,指导不主导,帮办不包办,用力不粗暴,把治理转化为规范,把管理转化为服务。把人情自治作为根本手段,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用好村规民约“自治法”,建好红白理事会“纠察队”,打造人情自治“组合拳”。

(二)疏堵结合、立破并举是核心。治理人情风,必须把正常的民俗风情、人情往来,与巧立名目、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区别开来,良俗予以保护、规范,恶俗予以反对、治理。在操作层面,要坚持立破并举、以立为主,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不能简单的一“堵”了之。对取消了的乔迁、升学、祝寿、庆生、参军、开业等宴庆活动,要打开“出口”,以健康文明的方式,满足群众心里,帮助群众庆贺,在婚丧喜庆激励约束机制、简办设施场所、健康文体活动上创新,在养老、婚庆、安葬、公共墓地、集中操办上突破。

(三)合力攻坚、重点突破是出路。人情牵动方方面面,治理人情风必须坚持县乡联动、城乡联动、部门联动、党群联动,综合运用教育、政策、文化、道德、制度的力量,打响人情新风人民战争。既要高歌猛进、又要稳扎稳打,既要立竿见影、又要久久为功,既要全面推进、又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如先治人情,再治彩礼,最后治安葬。同时,治理人情风,不能光盯住办酒本人,还要盯住办酒关联人,打造360度综治网,如知客、流水席厨师、场地租赁业主、民间艺人、婚庆公司、宾馆,安全监管机构等。

四、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市文明办的指导下,在覆盖上下真功,在服务上找出路,在出口上求突破,在机制上再创新,以最快、最好的成果,为全国、省、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提供“房县模式”。具体打算是:

一是抓覆盖,推动人情新风人群全覆盖、地域全覆盖、行业全覆盖;

二是抓对接,把移风易俗人情新风的过程,转化为规范乡风民俗、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转化为创新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转化为精神脱贫、文化小康的过程;

三是抓根本,进一步探索民间有需求、官方不提倡的喜庆项目如何简办、如何消化的路径,系统解决人情风入口和出口问题,为固化人情新风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四是抓成果,系统性总结人情新风经验,全方位寻找新风故事,县内推广、县外宣传,早日把房县人情新风品牌提炼出来,传播出去;

五是抓筹备,组建专班,制定方案,按照可视、可行、可复制,见人、见事、见景观的原则,在遍地开花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一大批示范点,为全省现场会在我县召开献礼。

(作者系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