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期间,网友“苹果姐姐”来到房县北街,用她的镜头记录下了这条沧桑老街和悠悠乡愁……
老 街 味 道
文/图 苹果姐姐
好久没有去房县了,曾经的记忆都仿佛沉淀心底。正月十五,影友约着我去房县拍正月里房县传统民俗——舞龙,我饶有兴致驱车来到地处大山深凹的房县。
房县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百年老街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消失”。来房县的摄影人,总会走进那条老街,用相机记录岁月的过往云烟。
房县老城共有十条街。城内七街,城外三关。东.西.南.北关一条西水贯穿全城,人称“银线穿珠”。
古香古色的房县老街快要消失了,让人唏嘘不已。对于老一代房县人来讲,那是他们头脑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历史上,房县曾有皇室贵权被发配流放到此,最大的流放事件发生在秦始皇时代,它与三个人物有密切关系,他们是:政,吕不韦,缪毒。
而对于房县人来说,记忆最深的历史那便是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则天武后就位,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庐陵王贬房州(今日的房县),带有皇宫御用工匠720名,这就是庐陵王带七百工匠来房州的传说。
御用匠人在房州用祖传秘方,用苞谷,大米,高粱,荞麦作为原料,取庐陵王用琉璃嵌成的“八角琉璃井”的井水酿成酒来,香溢四季。庐陵王不敢独自享用,装好四大坛,亲手封好,押运长安进贡,并书呈武则天,叙述神水之功效,并请昭封酒名。武则天取名“房陵御酒”,使得此酒名扬天下。延续至今,“房县黄酒”已成为鄂西北家喻户晓的美酒佳肴。
明天就是正月十六了,老街店铺要开张了,这位勤快利落的老板娘把桌椅板凳清洗的干干净净,她身上散发出的就是一股精明。
老理发店,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尽管物是人非,但那种纯纯的敦朴乡音依旧。
老街处处散发出浓浓的年味。过年腌腊肉、腌腊鸡是房县的一大习俗。腊肉腊鸡烧火锅,那香味能溢满一条街。
老街传统手工面作坊。
都是自家做的小点心。
正月十五,这位修鞋师傅仍然坐在老城的一个角落,淡定守候,也许他知道,今夜县城火龙翻腾,人声鼎沸,跟着火龙奔跑,总得穿一双合脚的鞋子吧。
做一床新被,改一条衣裤,一台吱吱作响的老式缝纫机演绎一首温情的乐曲。
这位大嫂经营着自家做的甜米酒,油炸果子。
听说我们是从十堰赶来拍老街的,热情的给我们开水冲泡米酒喝,让我们品尝她做的果子。我也毫不客气,喝下这碗香甜的米酒。我仿佛品出这老街的味道,那就是:甘甜香溢,醇厚久远。
冬日暖阳,老街人家就是这样晾晒被子。看的人心也暖暖的。
我特别喜欢看这位大妈坐在老屋庭院里笑容满面缠着毛线的样子!坐在老屋里,微笑着怀想或久远或新近的人与事,她把老屋当成知己。
这老姐俩相遇在老街,坐在当年姑娘时悄悄说着心里话的门前,还是那么亲切。
老街的这口老井,虽然废弃了,但它经年累月执着的守候在老街,无声的铭记着岁月的苦乐年华。
冬日暖阳斜射在锈迹斑驳的木门上,街坊四邻邀上三五好友,儿时发小杀上几盘象棋,老街又充满着和谐喜庆。
一杯茶,一部手机,足以打发这懒散闲暇的时光。老街虽然破旧,但那里有儿时的梦想,春节回到家,来到老屋,慰藉一年在外奔波疲惫的身心。
改装的游览车带着年轻人的乡绪来到老街。几代人,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却似乎始终有一根细细柔柔的线将游子与老家连接着。
乡愁是什么?就是灵魂回归她的起点,重温她的人生旅程,而后从这里再次远行。
这是房县老街保存最好的百年老屋。我们饶有兴致走进去,细看慢品,我总觉得这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老故事。
这位姑娘是来走亲戚的,这里住着她的奶奶。奶奶的家就是这老屋,老屋是她心底的家的记忆,情的依恋!
古香古色的花木门窗,井井有条的前庭后院,挂在房梁上腌制的鸡鸭鱼肉。让我感到,庭院深深,却倍感温馨。
朝代更换,时光留白,新屋变老屋,新人变老人。“老”成为记忆,“新”成为现实。
庭院深深许,曲径通幽处。
老街典型的老屋院落。
瓦木结构,几百年的传承。
时间仿佛像个恶作剧的老顽童,它抽去了老屋房顶的几片黑瓦,剥蚀了老屋的白墙青砖,敲破了老屋的门窗玻璃,给老屋抹上几笔岁月沧桑。——这个老屋已经不能住人了,仿佛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门前的小树已长成大树,菜园子修了好多次还是老样子,曾经年轻力壮的父母如今白发斑斑,皱纹满额;那时调皮捣蛋的孩童也已是“当家做主”的顶梁柱,老屋陪伴着变迁,多了老人,少了喧哗。
梧桐树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忙忙碌碌中老屋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和远方连在一起的新房。
小女孩踮脚眺望,也许这是他们祖辈的老屋,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只剩下这个回忆的窗口。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穷窝”。老屋成为父辈的依靠,离不开他,放不下他,像亲人一样血脉相连,无法割舍。
对于年轻一代,老屋就像长辈,和蔼可亲。有心事可以想他倾诉,有忧愁他可以为你分担。
老屋老了,曾经的粉墙黛瓦早已朱颜不再,若一风烛残年的老者,孤独的伫立在冬日的夕阳下。
新屋取代了老屋,一代新人在这块土地上开始新的历史征程。
怀旧,其实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