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日报记者 李平
大年初二上午10点,我从市内出发,沿十(十堰)竹(竹山)路驾车不到中午就赶到大哥家,“快,现在你回家真快!”,短短两个小时,从繁华的市中心回到偏远的库区小山村,这在以前却是不可想象。我的家乡地处黄龙滩库区腹地的房县姚坪乡黄坪村。上世纪70年代初,黄龙滩库区蓄水,我们家搬到半山腰,进出的唯一途径就是水路,过河要靠小木船,出山就靠客船。那时到达十堰城区,要坐五六个小时的客船,再乘坐公汽。夏季,狭小的船舱,闷而热;冬季,寒风凛冽,在船舱冻得发抖,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斗地主”成为大家苦中取乐的唯一方式。
这还不算苦。一遇到库水消落,客船无法到达上游,只能停靠在下游的郧县叶大乡水域,要是出山就要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十几公里才能上船。过河购物、走亲访友、砍柴要趟过没膝的淤泥。当时有句顺口溜:家住库边看汪洋,天天没有出路哭断肠。
前些年,听说要沿着库区兴修一条十堰至竹山的便捷公路,而这条路正路过我的家乡,我听说后别提高兴!在期盼中,全长96.6公里、竹山、竹溪、房县百万群众前往十堰市区最便捷通道、集人文景观、生态旅游绿色长廊的公路终于可以通车。
我带着家人驱车行驶在宽阔的柏油路上,虽然部分桥梁尚没有完全通车,却没有往日乘坐客船的耗时和劳累,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这条环库公路上车辆如梭,来来往往的小车从我眼前驶过。
一个半小时行程就到达有着黄龙滩库区“小香港”之称的黄峪口,在黄峪口对面的码头,我的小车径直开上摆渡船,摆渡船将一辆辆小车渡到河对岸,然后我和回乡的人流一道沿着通村公路前行。
通往老家的乡村路是环库水泥路面,已开通多年,路旁已安装牢靠的护栏。从“小香港”不到20分钟就到达大哥家门口,我将车辆稳稳地停放在大哥家门前。我看到大哥的房屋已翻新,大哥告诉我,房屋翻新的材料是从市区采购回来的,要是没有公路,水路运输耗时又麻烦,至少目前不会翻新。村里不少人已盖起了楼房,盖房的材料都是从公路运输的。
回乡路不再遥远,家乡也告别库水和重山阻隔。家乡的野生鱼和其它土特产,一定会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库区也会成为城里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曾几何时,我回乡的路是如何遥远艰难,而今又是多么通畅!大哥大嫂的热情把我拉回思绪。我准点回家,我想到,等到日后离乡回城之时,告别的不仅是老家,还更应该是往日遥远的山路、水路,熟悉的摆渡,落后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