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县门古寺镇,当地百姓都把“门古寺”叫做“蒙古寺”,这里面还有它的来历呢。
“门古”其名源于元代。相传元代中统元年(1260年),有一个蒙古族的人,名叫索儿只斤氏在此为官。此人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他到任后减租减息,减免苛捐杂税、兵赋徭役,深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有一次,他手下衙役中有个叫索尔赤的人,看上了农民老汉的女儿王春花,这女子长得如花似玉,聪明伶俐。他百般调戏,女子就是不依,索尔赤便心生毒计,诬蔑王老汉辱骂官府,扇动乡民造反,将其捆绑至乡衙,百般拷打,打得皮开肉绽。索尔赤又暗中派人告诉王春花,只要她答应与其成婚,便放了她的父亲。王春花知道父亲是因她而受了冤枉,便向索儿只斤氏告状。索儿只斤氏接过状子,传唤索尔赤。经过审问,王春花所言属实,便把索尔赤打了四十大板,赶出衙门。
索儿只斤氏是蒙古族人,由于他清正廉明,深得民心,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建了一座庙,庙内供着他的塑像。“蒙古寺”因此而得名。到了明代,为了避嫌,“蒙古寺”便改名“门古寺”。
门古寺镇地处房县西南,距县城34公里。东接化龙堰镇,西陇中坝乡,南抵杨岔山林场,北与窑淮乡、竹山县交界,版图面积4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50米,是一个由原门古镇与秦口乡合并而成的一个二高山农业大镇。全镇辖19个村、7814户、32870人,其中农业人口30168人,劳动力17623个,现在耕地面积37138亩,其中水田10252亩,山林面积48万亩。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5元,财政收入220万元。广阔的版图,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人文传统为门古寺人提供了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
门古寺镇还是房县著名的民歌之乡,特别是有着中华诗祖之称的《诗经》至今仍在门古寺人的口头传唱,令人叫绝。杨岔河边,一代又一代的门古寺人歌唱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在这悠扬的歌声中一步一步坚实的迈向幸福生活。改革开放后,门古寺镇逐渐改变了过去封闭落后的面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大胆招商引资,特别是近年来,门古寺镇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工矿水电强镇、连续禁烟富民”的发展战略,全力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到2008年,全镇已经拥有铁矿2座,电站22座,发展食用菌300万袋,烟叶3000亩,山羊6.1万只,经济果林2万亩。富民强镇进城不断推进,一个和谐文明繁荣昌盛的新门古正阔步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