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龙堰镇,有两个关于化龙堰地名由来的神话故事流传很广。一个故事是,相传东汉名医费长房寻仙得道学成归来时,由于相距家乡千山万水路途遥远,师傅送他一根竹棍手杖让他骑着回家,费长房回到家后,竹棍手杖落入深潭化成了一条金色的巨龙,“化龙”因此而得名。另一个关于化龙堰镇名称的由来则仍然于龙有关,传说在很久以前,化龙堰镇原本的名字叫“刑家堡”,离“刑家堡”两里多远有一条仓黄沟,仓黄沟的黄龙潭里面住着一条恶龙,每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时都要吃一对童男童女,水仙就给受害童男童女的父母托梦,在堡下修筑九道堰,堰桩上安插上莲花尖刀,隐没水面以下,待黄龙作恶时让它碎尸万段,从此老百姓不再受黄龙的残害了,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此“刑家堡”更名为“化龙堰”。
在西片几个乡镇中,化龙堰镇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接军店镇,西依窑淮乡,南挨门古寺镇,北连大木场镇、姚坪乡,历史悠久,许多历史人物在这里都有故事传说。相传诸葛亮在化龙堰镇长旺村驻扎过军队打过仗,还有对联为证——汉诸葛驻军马观桃园长望西川,费长房骑化龙经茅坪显圣下店。对联中的军马、桃园、长望、西川和三国故事一脉相承,全连对仗工整,丝丝入扣。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贬到房州,李显原本想把庐陵王城建在化龙堰镇,城池修了一半,武则天下令禁止,至今庐陵王故居遗址还在化龙堰镇古城村。
据《房县志》及1983年版《房县地名志》记载,1949年解放初期,房县设城关、军店、两河等九个区,化龙堰镇所辖区域当时隶属于军店区;1958年建立化龙管理区,1961年改为化龙人民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时将军店、军马、泗河、化龙公社合并为军店公社,1977年将军店镇3个大队划出军店公社又改为化龙公社,1987年撤区建镇,化龙堰镇人民政府成立。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1世纪,如今的化龙堰镇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迸发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化龙堰镇现在总面积160.9平方公里,辖16个村,1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860人。工业和特色农业该镇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7年1月开工新建的日产4000吨的干伐水泥厂总投资3.6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余产值3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同时化龙堰镇还新建了两家页岩砖厂,同襄樊正大集团联合建成了全县最大的标准化养猪厂。境内气候温和、地域辽阔、水源充足,是全县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316省道穿镇而过直达竹山、竹溪和川陕,连接九道、上龛、中坝、门古,车中路与316省道相交,是西部6个乡镇的重要门户,全镇基本实现了公路、电话、电视村村通,截止到2007年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4亿元,人均纯收入2656元。这块卧虎藏龙之地正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乘势而上刷写新的历史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