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日报》记者彭飞 特约记者李启东 况建斌
“吃水的问题不解决,这个村书记的‘帽子’我自己摘!”2002年,代大明当选为房县尹吉甫镇沈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当选第一天,一身犟劲儿的代大明向全村人立下誓言,“天大的困难也要让乡亲们吃上自来水!”
沈家湾人吃水有多难?村文书赵有文介绍说,沈家湾村属漏斗地形,下雨时水流奔涌而下,极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为避灾村民们大多数居住在地势较高的“大漏斗”边沿上。由于地势高、漏斗地形,导致蓄水难,221户850位村民只能下河挑水,大家常年为灌溉、吃水发愁。
说起当年挑水的情形,80多岁的刘万炳、张万英夫妇感受颇深:必须往返一公里多路从河沟里挑水,晴天还能勉强挑回大半桶水,遇上阴雨天,在泥巴路上摔跤不说,挑回的半桶水浑浊不堪,需澄清大半天后才能用。
“身在沈家湾,吃水好艰难。为了一担水,要过百道坎。一肩两只桶,就为三顿饭。有了做饭的,无水来洗碗。”刘万炳回忆说,这个顺口溜当年村里人人皆知。
“当书记是干啥的?就是解决困难的,越是老大难的事越要先解决!”代大明上任后铆足了劲儿带领村民深挖老水井。挖井之初,由于水井地势较低,暴雨时经常被淤泥、枯草落叶填满,一口井一年要重挖好几次,不仅浪费人力,村民吃水经常受到影响。
“年年重新挖水井,年年都在挑水吃!”“代书记解决不了吃水问题!”部分村民开始有怨言。立下誓言的代大明一言不发,和水井杠上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研究打水井的事。
一来二去,避免水井淤塞的办法有了!打定主意的代大明一边带动党员干部挑来坚固的石头,一边三天两头到镇上“化缘”。正当村民们牢骚不断的时候,代大明又开始挖水井了。
“他不是傻吗,这样能行吗?!”“我看代书记是真为沈家湾好!”有人怀疑,有人支持,代大明只顾埋头苦干。他请来党员代表,带头垒井壁,并将井沿加高一米左右,又用青石板加上井盖,买回的塑料管通到吃水最困难村民家门口。年近80的村民周桂英不用提水吃了,腿脚不灵便的葛家成一家7口人吃水有保障了……“代书记为我们挖出了生命井!” “犟书记”代大明终于得到认可。
面对村民的赞扬,代大明一摆手:“我的承诺还没有实现!大多数人还没用上自来水!”
自此,代大明一边默默清除水井周围的淤泥、疏通管道,一边筹划着一件更大的事。而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2013年7月,被医院下达食道癌晚期病危通知书的代大明,不顾家人和村民的劝说,仍每天扛起铁锹、戴着帽子(化疗后头发脱落),坚持护井,从不间断。 “代书记,你要爱护自己,好好休养!”村民们争相劝阻。面容黑瘦、呼吸都困难的代大明却笑着说:“这口井已经成了我的‘老伙计’,每天来看看心里踏实!”
2014年2月19日,当选为“十堰最美村官”的代大明,在颁奖活动现场说出了希望全村吃上自来水的愿望。至此,村民才知道代书记一直在谋划着的大事。当年4月,沈家湾村安全饮水工程立项,6月如期开工建设。
世代受困吃水难的沈家湾人心里乐开了花,而多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的代大明更是精神焕发。整个规划方案早已装在脑子里的代大明,又是协助市、县水务部门找水源,又是带领村民投身项目建设。就连购买管道、龙头、闸阀的小事,他都一样没落下。
2014年10月初,新修3座标准蓄水池、维修加固1口老水井,每天供水量达上百立方米的饮水工程全部完工。全村750人为用上干净、稳定的自来水而高兴欢呼时,代大明却拖着孱弱的病体,为还没用上自来水的近百户村民每户送去引水管道,帮助他们就近找水源。
“我的生命已经按秒计算了,既然承诺了就要一户不落,让每户用上自来水!”生命的尽头,代大明说,只有兑现了诺言,才能安心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