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 王观生 张燕 报道:8月12日3时06分,在湖北房县谷竹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上,随着全长1943米的青峰隧道右幅安全贯通,曾困扰现场参建人员1700多个日夜的“青峰断裂带”施工难题终被破解。
此前,青峰隧道左幅已于2014年7月29日正式贯通并投入运营,本次随着隧道右幅的胜利贯通,谷竹高速公路全线最后一个“卡脖子”工程被攻破,自此,谷竹高速公路正式全线开通。
青峰隧道所处的青峰断裂带是8亿年前地球第一次造山运动留下的最古老的断裂带,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是湖北省境内最大规模的断裂带。据项目经理吴玉山介绍,绢云母片岩普遍发育是青峰断裂带的显著特征,该类围岩呈粉末状,“见风则化,遇水成泥”,开挖后短时间内易失稳导致岩层剥落,从而极有可能致使隧道出现坍塌。
在施工过程中,开挖和初支难度极大,单侧收敛值和拱顶沉降值都较其他类围岩隧道高。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该隧道历经大小塌方90余次,重大塌方5次,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高风险”隧道。
了解到该工程的特殊性,2014年底,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曾亲自到青峰隧道施工现场,并提出指导性建议:要进一步缩短工序循环时间,加快初支成环速度,控制好台阶布距,从而提供支护质量,保证安全稳步推进。
在多方专家对现场进行勘测研究后,最终形成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少扰动、早支护、勤量测、快成环、短进尺”的施工理念,采取加强监控量测、加大支护参数等措施,增加临时仰拱、增加护拱进行体外支撑加固,采用二次、三次甚至四次注浆,来抵御初支面的变形收敛的施工方案。
在成功贯通青峰隧道的同时,经过长期积累,现场参建人员在处理软岩隧道的塌方和大变形方面,总结出绢云母片岩偏压软弱隧道初支大变形控制技术、突发性坍塌处理技术、软岩隧道施工组织等经验,为后续同类型施工提供了借鉴。
贯穿湖北西部地区的谷竹高速建成后,沿线县市区将告别“山路十八弯”的颠簸,全程高速一线直达,极大缩短当地人民群众出行时间的同时,这条鄂西地区出省大通道也正式并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对促进陕、鄂两地经济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