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三里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人饮工程帮助谭家湾村民用上自来水
沙河乡张家沟小流域治理工程
以工代赈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房县园艺场古桥沟村搬迁小区
房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今日房县网讯 特约记者 徐香娟 通讯员 龚平 报道:一个是省直部门,一个是国家级贫困县。21年来,省发改委工作队扎根房县,把扶贫济困的种子播撒在房县的山山水水,用满腔赤诚在大山深处写下了爱的乐章,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足印。
1994年3月,省发改委按照“驻村抓乡带县”的对口扶贫总体要求,派出工作队进驻房县红塔镇七里河村,正式启动驻房县对口帮扶工作。21年来,省发改委一届接着一届干,共派驻房县扶贫工作队13批次49人,先后深入红塔镇七里河、朱湾、古桥等村,白鹤镇石堰河、伏溪等村,军店镇月明、向家湾等村开展驻点帮扶工作。工作队队员们把房县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关注民生,济危扶困,走访千家万户,踏遍山山水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业绩,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篇。
21年来,省发改委在驻房县帮扶中先后协调投入资金17.67亿元,实施重点项目479个,修建公路170多公里、便民桥15座,兴修饮水工程165处,整修加固水利工程1670处,保护农田17.3万亩,为驻点村捐款捐物价值200多万元,帮助该县283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一组组用心血写就的数字,见证了省发改委真抓实干的帮扶足迹。
真心帮扶夯基础
上世纪 九十年代初的房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穷落后,全县贫困村近20万群众过着“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肩挑背驮度年月,羊肠小道穿门过”的生活。
今年65岁的红塔镇塘溪村老支书张永定至今还记得那段艰苦的岁月:那时候,村头横着一条大河,没有桥,附近5个村近5000人要想进一趟县城,不管天寒地冻,都得赤脚趟过那条40多米宽的河,或者绕道数十里。
行路难,运输难,发展难,当地群众一度只有望水兴叹。
1994年,省发改委第一届帮扶工作队一进驻红塔镇,就马不停蹄地走访群众、调查民情。很快,工作队了解到,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修桥!工作队员们通过多方协调,四处奔走,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筹措资金110万元。1994年10月8日,红塔镇塘溪大桥动工修建。期间,省发改委领导多次深入工地检查指导,工作队队员们奋战在工地一线,与村民同吃同住。9个月后,长166米、宽9.9米的三拱四跨钢筋混凝土大桥修建完工!通车那天,省发改委主要领导来到红塔镇,为塘溪大桥剪彩。塘溪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庆祝大桥完工,比过年还高兴。
打开房县交通地图,几乎所有交通要道都留下了省发改委帮扶工作队的足迹。
距房县县城80多公里的姚坪乡,是房县边远乡镇之一,交通条件恶劣。为解决窑淮镇通往姚坪乡公路的建设难题,省发改委投入资金1500万元,只用半年时间,就修通了一条长达17公里的通乡路。
多年来,省发改委先后支持十房公路房县段水毁重建、六两路改造、柳树垭隧道等22个交通项目建设,通车里程达3000多公里,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解决了20多万群众行路难问题,全县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省发改委在多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中,一直将老百姓最直接受益、最盼望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当成头等大事。
提起省发改委驻村工作队,原红塔镇古桥村村主任邵自银满怀感激。“我们今天走的路,喝的水,孩子们的学校,都是工作队帮扶修建接通的。工作队还做了一件大好事,就是帮我们修了水库和水渠,直到今天大家还对他们念念不忘。”邵自银说。
说起以往的断头渠,邵自银感慨不已。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亩薄田是村民的命根子,可是由于镇上财力有限,渠道年久失修蓄水难,农田灌溉成了一大难题。每到收获季节,古桥村村民都得提前大半个月蓄水,甚至组织壮小伙去上游“守水赶水”。十几年来,为跟邻村抢水,发生了很多打架斗殴事件,村里每年花费上万元为赶水人付工钱。2005年,新一届省发改委帮扶工作队见此情景,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座可容水15万立方米的水库建设完工,长达10公里的水泥灌溉渠修建一新,古桥、况营、谢湾等6个村上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得以解决。
21年来,在省发改委的帮扶下,房县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实施以工代赈、人饮解困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兴修饮水工程165处。同时,省发改委扶持资金1.06亿元,实施了防洪工程、供水管网改造、垃圾处理场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56个,使全县城乡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
通过省发改委驻房县工作队的不懈努力,总投资3.8亿元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中央投资1.484亿元的三里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以及十房公路、武神生态景观工程、竹房城镇带建设等一批创历史新高的重大投资项目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并建成投入使用。现任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履新伊始,首站就率领相关处室负责人赴房县调研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并在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城区供水、城北水厂、公检法司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房县重点支持。据统计,21年来,省发改委主要领导先后25次深入房县调研和现场办公,协助解决重大建设项目128个,为房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力拔穷根兴产业
找到脱贫的支点,就能拔掉穷根。这个支点就是产业扶贫。
1994年,房县被确定为全省百万只优质山羊养殖基地,省发改委及时安排以工代赈资金予以支持。目前,全县山羊饲养量达到70多万只,山羊养殖成为农民重要增收来源。同时,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扶持房县兴建了七里河高效经济林,古桥、朱湾鲜果基地,杨岔山用材林、白鹤镇大鲵养殖基地等多个项目,为房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4月6日,省发改委主要领导带领驻村工作队走村串户,寻找百姓致富门路。他们通过考察了解到,军店镇是个典型的山区镇,全镇常住人口3.5万人,耕地面积3万亩,人均不足1亩地,且只能种一季作物,农业生产困难重重,农民一年忙到头,年收入只有四五千元。由于地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的老弱病残人员,发展产业成为一句空话。
通过调研,工作队为当地经济发展支招:山区山区,优势在山,该镇漫山遍野的核桃树、花菇就是优势。而现实情况是,军店镇2007年就开始建核桃基地,但因投入不足、基地分散,核桃产业发展困难重重。“我们来想办法。”实地调研的省发改委主要领导迅速研究军店镇建设核桃示范园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很快,该镇建起面积3500亩的核桃示范园,核桃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三万”活动中,省发改委帮扶工作队结合该镇月明等驻点村产业基础和特色,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实施农民就业增收工程,壮大板块基地,重点扶持核桃、特色苗木、中药材等产业发展。
针对白鹤镇伏溪村无特色产业问题,工作队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该村发展茶叶种植、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靠山吃山,省发改委帮扶工作队为房县产业发展找准了方向。
一腔赤诚为民生
21年来,扶贫工作队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倾心帮扶、服务民生的情怀始终如一。
房县天宝桥附近的红塔镇朱湾村安置小区是房县建设最早、设施最齐全的安置小区,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十房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9年,省发改委驻村帮扶队在走访中,了解到朱湾村有24户村民130多人散住在半山腰上,村子距离主干道10多公里,没有路,运输完全靠肩挑背驮,村民生活很困难。为给村民建安置小区,省发改委驻村工作队一个月内在武汉与房县之间往返十来趟,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帮扶工作,终于建成24套住房,每套两层200多平方米,水电设施齐全。从四面漏风的土坯房搬进漂亮气派的安置小区,村民形容“像是做梦一样”。从山上搬下来后,村民熊青兴、邓银贵凭借209国道便利的交通,开起了商店,跑起了运输,还在县城买了房,村里所有搬迁户都摘掉了贫困帽子。
2006年,新一届驻房县工作队进驻白鹤镇石堰河村。一天,工作队来到石堰河村小学调研,当时正下着小雨,孩子们站在雨地里吃饭,队员们见此情景很难过。该村党支部书记孙希明介绍,学校多年来没有学生食堂,教学楼早被划成了危房,但白鹤镇财政资金有限,学校的教学条件一直得不到改善。工作队当即表态:再苦不能苦孩子!经过多方筹措,省发改委投入资金50多万元,为学校新建了一栋教学楼和学生食堂及宿舍楼。
在历届“三万”活动中,工作队秉承“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宗旨,帮扶驻点村开展“入万村、访万户”“强基础、惠民生”、文明新村建设等活动,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福音。
2012年3月4日,省发改委机关女干部开展“巾帼大走访”活动,向军店镇月明村小学捐赠了价值一万多元的电脑、电子琴、足球等物品,向该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捐赠了1800元慰问金。
2012年1月13日至15日,省发改委驻房县“三万”工作组全体队员冒着风雪,在军店镇4个驻点村走访慰问农户300户,向124户老党员、老寿星、五保户和困难群众发放慰问金4.64万元。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近三年来,省发改委始终关注着白鹤镇伏溪小学的建设和发展,先后投资305万元兴建伏溪小学,把伏溪小学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在省发改委21年如一日的倾情帮扶下,房县上马了一批广受好评的民生工程。省发改委共扶持4.83亿元资金,实施了谭家湾水库、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163个,解决了全县14.64万亩农田灌溉用水、10.3万人饮水难题,全县农村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近万人通过易地搬迁,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省发改委扶持社会发展项目资金1.44亿元,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房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社会发展项目93个,房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扶贫硕果满枝头。目前,房县生产总值达到65亿元,是1993年的14倍;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是1993年的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93元,是1993年的13倍。工作队所驻的红塔镇七河、朱湾、古桥等村,白鹤镇石堰河、伏溪等村,军店镇月明、向家湾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县前列。
21年至诚帮扶,谱写了一曲惠泽民生、倾情奉献的大爱之歌;21年播洒爱心,绘就了一幅两地情深、共谋发展的致富蓝图。我们坚信,有省发改委的坚强支持,千里房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